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文化産業投融資迎接大考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6日 10: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當代金融家》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五道口議事廳(第41期)

  文/本刊記者 岳冰清 主持人/于江

  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産業,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文化是否能夠産業化”?已經爭論多年,至此畫上了句號。

  文化産業首先面對的大考就是,文化産業與其他産業相比,是否具有獨特性?文化産業作為一個産業,相對應的投融資體制有哪些特徵?在支持文化産業發展過程中,金融市場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政府和財政將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本期五道口議事廳邀請來自各個層面的專家針對文化産業投融資體制和機制的建立展開交鋒。

  【五道口議題】

  文化能否撐起一個産業

  文化産業投融資機制現狀

  誰定標準

  政府如何“有所為”

  如何建立適當的投融資機制

  【議事嘉賓】

  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副秘書長、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中國民族文化産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陳 忱

  中信資本高級董事總經理 張巨英

  山西沃土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長、梅花文化産業投資基金髮起人 李 波

  漫遊世界董事長、中國電子商會動漫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鄒曉明

  清科集團高級分析師 張亞男

  文化能否撐起一個産業

  【文化産業有極其顯著的特徵,它和大部分傳統産業不同,在負載了市場價值的同時,它還具有傳播社會價值的特徵。】

  鄒曉明:既然是研究針對文化産業的投融資問題,首先一定要把“文化産業”這個主體分析清楚。我經常參加關於文化産業,尤其是文化創意産業的討論,很多時候,參與討論的人會在一些基本問題上爭論不休。大家之所以爭論,根本原因是對文化産業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有疑議。到底文化能不能撐起一個産業?這個産業和傳統産業到底有什麼區別?如果沒有共識的話,那就是雞同鴨講了。

  文化産業有極其顯著的特徵,它和大部分傳統産業不同,在負載了市場價值的同時,它還具有傳播社會價值的特徵。傳統産業,比如房地産,有單純、甚至於完全的商品價值,可以通過經濟利益來評價投入産出關係。如果把文化産業也只看成一個掙錢的買賣,是行不通的,國家不同意,老百姓不答應,産品也賣不出去,因為文化不是一個單純的商品。

  文化産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很多是在別的行業中根本就不會存在的問題。比如,到底文化是不是産業?作為文化企業,應該如何平衡文化産業的商品價值和社會價值?

  我看到深大金融系主任的一篇論文提出,文化産業其實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經營性的文化産業,另一個是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因為現在混在一起被統稱為文化産業,也就都成為了國家政策支持、資金扶植的對象。於是,不管是賺錢的文化産業,還是做公益的文化事業,國家一股腦兒地全部支持了。這種混在一起的支持,往往會讓資金過多地流入經營性機構,而這些機構也很可能會把本來應該完全用於開發文化産品的錢投入到其他的經營活動當中去,從而使國家的扶持資金沒有起到應當起到的作用。

  【文化能不能成為一個産業?當一個國家的文化成為一個産業後,它還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

  張亞男:我兩年前開始研究文化創意産業,對這個産業的理解比較模糊,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是如此。傳統上,對文化創意産業的理解,包括電影、電視、出版業、動漫、文化旅遊、演藝事業及文化拍賣等細分領域,但由於國家各部門對文化産業的定義不同,其最終的統計口徑也不盡相同。現在,去查文化創意産業的産值,發現網絡廣告、網絡遊戲這些我們認為屬於傳統意義上的産業,都算在裏面。

  談到對文化産業的困惑,我們單純以動漫為例就可以看到,從2005年開始,國家大力扶持動漫産業,通過産業園區的形式不斷給予相關扶持。但那批動漫企業現在是什麼?就是“園區圈地”的概念,大多變成了地産項目。

  文化能不能成為一個産業?當一個國家的文化成為一個産業後,它還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

  【創意的購買力很大!現在苦於沒有創意被我們消費,我們才要花大價錢做創意。】

  張巨英:中國人今天有錢消費了,消費的都是創意。一個包的成本只有200元,為什麼女孩子願意花兩萬元去買?她買的就是創意。為什麼《阿凡達》能那麼賣座?創意的購買力很大!現在苦於沒有創意被我們消費,所以,我們才要花大價錢做創意。有這麼好的市場,怎麼沒有融資需求呢?

  【當文化産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文化産業的各相關領域在一種語境上對話共商政策框架,才是最有效、最實際的。】

  陳 忱:文化是否能撐起一個産業?回答是肯定的。不僅能,而且是很大的一個業態。談到文化産業投融資現狀,不能離開文化産業現階段的商業模式,因為商業模式決定了人才結構,同時,人才結構也解決了商業模式。文化産業的特質決定了資金是必備條件之一,而不是唯一條件。

  在文化産業業態沒有完全明晰的時候,政府推出十分嚴謹的、可行的政策性框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實際的。

  對文化産業界和金融界來説,都存在一個人才結構的問題,懂金融的不了解文化産業,懂文化産業的不了解金融。當文化産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文化産業的各相關領域在一種語境上對話共商政策框架,才是最有效、最實際的,包括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

  文化産業發展沒有現在報道的或有些統計數據顯示的那麼樂觀,我個人認為,還處在起步階段。對文化産業與傳統産業相比較的特殊性而言,完善階段的路還很長。

  現階段可以搞金融試點,具體點説,針對好的、有産業前景的文化産業項目做金融産品試點。在試點過程中出現的正反兩方面問題,作為不斷完善文化産業投融資體制、機制的依據。

  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是經民政部批准設立的文化與法治基金,主要是針對文化産業的“護根”工作和文化産業的有序發展,也就是,什麼文化應該也需要産業?文化的哪些層面可以産業?哪些層面不應該産業?文化産業發展現階段的法律、法規保障是什麼?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針對文化産業具體項目進行參與性投資,然後配合國務院有關部門進行法律、法規的研究、調研、制定,特別是文化産業的投融資領域。真正讓文化産業有一個健康有序的,相對傳統産業更加明顯的後發優勢,讓文化産業發展更加體現低能耗,“四兩撥千斤”的創意産業特質,讓它的繁榮發展之路不那麼“糾結”。

  文化産業投融資機制現狀

  【如果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達不到一定程度,經營性文化産業的發展和投融資體制的形成就會受到影響和制約。】

  陳 忱:坦率地講,所謂的文化投融資體制、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首先要把往哪投、投什麼搞清楚。那麼,前提就要弄清楚文化與産業、創作與生産的關係,不能孤立地談投融資。

  創作,更準確地説原創動力,“是無法用錢來購買或激發的”,特別是具有“民族自豪感,文化自覺性”的部分,而在此基礎上的文化産品的生産,是可以用投融資方式來生産、銷售、傳播,從而形成影響,並獲得具有知識産權保護的持續利潤,後者是投融資返還的部分,而前者“原創動力”雖然不可從“心靈深處”購買,但是是可以培育的,而這種可培育又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很少有企業具有守望精神或長遠眼光。當然,也涉及知識産權保護的相關問題。因此,“原創動力”或者説文化産業元素,需要“公益性文化事業”作大量的工作。這也是我理解的中央提出“公益性文化事業是基礎,經營性文化産業是保障”的精神。

  當前,在資本市場文化産業融資並不困難,但只有資金是不能保證文化産業良性、有序發展的,否則,有志於文化産業和投身文化産業領域的大部分人才就不會陷入“是創作還是公關”的內在矛盾中不能自拔,這也是一種浪費,人才和資金的浪費。就當下的文化産業投融資體制,可以説需要資金的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擁有資金的私企隨心所欲,國家的金融機構或公募基金紛紛出台資金額度和設立專項基金,可投給誰?怎麼投?還是在調研、摸索階段,這個特定時期是允許的。如果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達不到一定程度,經營性文化産業的發展和投融資體制的形成就會受到影響和制約。所以,文化産業的發展至少需要國家以獎勵機制或多種形式並舉的方法、方式扶持10年或更長的時間。

  怎麼扶持呢?比如,有的文化産業公司有好的創意,好的劇本,但缺少資金,沒有辦法請名演員,租好的設備,做好的特技,更缺資金開發衍生産品。那麼,建立一個評估體系和扶持機制,來決定給多大的支持,量化、實物化,而不是當前的一些投融資形式。文化産業公司大多是中小企業,大量的撥款可能無力掌控,從而帶來諸多的法律問題。為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傳統産業已經改變原有的“BOT(建設、運營、轉讓)”産業模式,趨向於利潤率更高的“BT(建設、轉讓)”模式,文化産業作為新興産業業態同樣需要探索適應産業發展的模式、模型。

  【國內發展文化産業的最大障礙是準入門檻制約了整個機制。那麼,到底要不要有一個準入門檻?這個門檻有多高?定在哪兒?誰來定?】

  張巨英:我認為,國內發展文化産業的最大障礙是準入門檻制約了整個機制。那麼,到底要不要有一個準入門檻?這個門檻有多高?定在哪兒?誰來定?

  如果把門檻放開了,資本就會進去,就會尋求增值,在尋求增值的過程中,它會理性地處理很多政策想處理但可能處理不了的問題。比如,我們通常把互聯網産業稱為“新媒體”,如果當初靠政策指導、國家撥款、銀行貸款,肯定發展不起來。現在,像百度、新浪、阿裏巴巴、騰訊等公司,都是獨一無二的發展模式,都是有中國特色的商業模式,這完全是資本推動的結果。它們在為資本增值的過程中,成就了各自獨特的商業模式,向消費者或市場提供了一種新的消費或産品,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對創意的需求,同時用市場資本推動了自身業務的發展。

  在準入門檻合理的情況下,讓資本去推動,會開創出一些新東西。資本趨利避兇的本性,註定了它會在甄別消費者的合理訴求時,也會考慮社會效果和監管要求,從而達到政策達不到的社會效果。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為什麼金融和文化産業無法對接?關鍵是文化的産品沒有産品化。】

  李 波:在美國,整個文化産業的銷售收入僅次於軍火,英國就更大了,像愛爾蘭的工業設計已經佔到了其GDP的70%以上,是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産業。

  在中國現有的文化體制裏,無論是戲劇、出版、報紙,還是走向市場的傳媒集團,無一例外都由國家投資。後來,雖然作了一些小的嘗試,但除了以“票友”方式出現的個別投資外,幾乎仍是國家投資為主導。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産業,並形成決議文件,有兩個突破:第一是集大成,把文化産業放在了國家戰略層面,把文化力放在了與生産力同等的水平上;第二是提出了“文化消費”的觀念和文化産業化的思想脈絡與發展方向。

  發展文化産業,有一個問題是繞不開的,就是文化與經濟一體化趨勢,現在我們人為地把文化和經濟分開了。如果説工業文明的總體趨勢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那麼,新文明顯著的標誌就是全球文化一體化。其中的邏輯關係是,新文明時代,人類進步和人類財富創造的主要方式,不再以物質為推動力量,而是依仗于精神的推動力和思維的推動力。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把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生産力這個命題就不成立。如果我們能夠自覺地認識到文化經濟一體化是新文明的大趨勢,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當前,為什麼金融和文化産業無法對接?關鍵是文化沒有産品化。西方國家文化産業化與信貸體系發達,不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在這方面剛剛起步。

  【目前金融支持文化産業的現狀是“有手段,很努力,缺乏體系,合力不強”。】

  鄒曉明:文化創意産業既然是以創意為核心的一種生産活動,對生産資料(生産場地,生産設備等)的需求並不是很高,既然有人就能幹好,為什麼還要謀求金融支持?

  這個問題的答案源於文化創意産業的特徵。文化類公司産品的主要價值在於知識産權,客觀來講,目前我們國家的知識産權保護還不是很完善,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很難出現類似米老鼠、唐老鴨那樣能夠為角色創造者帶來巨大而持續利益的卡通形象的原因。目前的情況是,你推出一個形象,很短的時間內,市場上就可能有大量的倣品出現,創造者的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自身利益,快速且大範圍地傳播就成了文化創意産品創造和生産者謀求自我保護的很少的可行手段之一。而要快速、大範圍地傳播,就必須要靠資金的支持。所以,金融支持對於文化創意産業,尤其是處於發展初期的企業,就顯得尤其重要。

  目前金融支持文化産業的現狀是“有手段,很努力,缺乏體系,合力不強”。

  我接觸過一隻大型的動漫基金,它有百億級的盤子,專門用於投資動漫和文化創意型企業、項目。但實際情況是,他們手裏的很多錢投不出去,投出去基本上也是投到了玩具廠裏,因為這些企業夠規模、有收益,容易上市。

  我很理解基金管理者的苦衷,出資方要求資本投進去後迅速帶來較高的回報,而那些真正從事動漫創意的企業顯然太小了,很難做到在短時間內上市,或以其他方式為投資者帶來巨大的回報。而具有一定規模的玩具廠,拿到這筆扶植動漫的資金後,只需要並購(甚至只是名義上的並購)個把動漫設計機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給自己的企業打上“文化創意企業”的標簽,作為“動漫概念股”上市。

  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對於支持文化産業的意願其實很強烈,也在摸索、嘗試針對文化産業的有效的金融支持手段。比如,北京銀行就有“創意貸”,專門給小企業創意貸款。現在的問題是,雖然有手段,但缺乏體系化梳理。而缺乏體系的重要原因是,對文化産業的分析不夠突出。

  【如果説,投資人在文化創意領域投資較少是因為不了解産業,還不如説這個産業的不可控性太強。】

  張亞男:根據我們的數據統計,在2011年這個時間段,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廣義文化創意産業上都有佈局。

  如果説投資人在文化創意領域投資較少是因為不了解産業,還不如説這個産業的不可控性太強。比如,為什麼私募股權投資不投電影?因為根本沒辦法評估電影的投入與收益,票房是收益的評估標準,但對於電影來説,拍攝過程中,膠片投入較多,但假如導演哪天心情不好,上廁所用了20分鐘,等他回來説,這20分鐘重拍,那膠片得花多少錢?

  又如動漫産業,是以人為依託的産業,投資人為什麼不會茫茫然投資動漫企業?因為每一個動漫企業裏會有幾個骨幹,但人也是逐利的,如果其他企業把他挖走怎麼辦?所以,投資人不冒這麼大的風險。

  據我所知,一個名導演,在他還沒有創意時,可能就有人給他錢了。而另一個已經有了創意的導演借不來錢,這就形成一個産業內的拆借。他沒有必要非走流程、靠制度去拿銀行的錢,這是影視界的灰色地帶。

  誰定標準

  【現在的文化産業投融資體制機制,基本上沒有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一個評估可量化的體系、體製作為基礎。】

  陳 忱:我在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産業研究所工作了5年,在調研、考察、各部委相關機構會商與溝通中,特別是針對具體的文化産業投融資項目調研中,感受最深的是文化産業從業人員和投融資機構“兩層皮”,就是“語境平臺”的問題。國有資金被使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當然,文化産業也有盈虧,我指的是“惡意”情況,這是資金使用監管的問題。十七屆六中全會前,我們一直在呼籲“文化産業要上升為國家戰略”才可能做大做強,可是要做大做強,文化産業投融資評估體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這個體系是值得花大力氣去建立完善的。現在的文化産業投融資體制、機制,基本上沒有形成,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缺少金融機構和資金,而是沒有一個評估可量化的體系、體製作為基礎。

  這個體系中,文化産品的銷量可能不能作為單一評估標準,需要考慮到內在的精神層面,有些是需要國家金融機構貼息或長期在産業鏈上扶持的,有些更不能以點帶面、以偏概全,比如趙本山的二人轉很火,産業業態很清晰,就據此得出結論,所有的二人轉都不需要扶持了,不是這樣的。

  【我所理解的市場化取向,依賴資本市場支持的文化産業,其實沒有一個非要設定的標準。標準是誰設定的?是看電影、看電視的人設定的。】

  張巨英:我所理解的市場化取向,依賴資本市場支持的文化産業,其實沒有一個非要設定的標準。標準是誰設定的?是看電影、看電視的人設定的。

  中國現階段的文化産業化剛剛起步,還沒有達到成熟階段,資本還沒有深入到一定程度,老百姓在選擇的過程中,可能還有被誤導的可能,但要允許有這樣一個受教育的過程,讓消費者學會自己甄別、選擇,監管者或政府不應,也沒有能力代為選擇。就像我們的股市,老百姓應該清楚炒股有虧有賺。消費者今天知道這個東西不好,明天就不買它了。如果搞政府補貼、政府回購,做生意的人都知道,我今天能騙國家這個補貼,明天為什麼不去騙那個補貼呢?

  舉個基金投資上海名人故居的例子。這些基金把那些年久失修、破舊不堪的名人故居租下來進行裝修,産權還是國家的,政府規定好什麼可以動、什麼不能動,他們把內部的細節做好,該修的修,該加固的加固,以此換取一定年限的使用權,同時也允許參觀、搞文化建設,還可以在裏面辦公。很明顯,這些瀕危建築的正常結果是坍塌,被拔掉,搞更賺錢的房地産項目。但現在,依靠民間資本的資金和創意,使得文化資産獲得新的生命,為社會和大眾生活增添一點兒內容。靠政府行為解決不了的事,用民間資本就解決了。

  【標準是什麼?標準是市場化,你市場越好,我越扶持你。我們的行業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創業的過程中,沒有文化自覺性,完全針對市場,所以,政府很難扶持和引導。】

  陳 忱:雖然資本是逐利的,但我們的文化産業還沒有形成的時候,整個行業就開始逐利了,這是很要命的。

  我一直強調文化産業的“特質”這個概念。現在的問題是,這裡涉及評判標準是什麼的問題。標準是什麼?標準是市場化,你市場越好,我越扶持你。可是,我們的行業裏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創業的過程中,沒有文化自覺性,完全針對市場,所以,政府很難扶持和引導。

  我們的公募基金希望有一個評估的標準。當然,文化産業的標準,絕不能離開“中國特色”這一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標準怎麼制定?

  我們在談投資機制的時候,通常講國家投資、企業投資,不談標準談什麼?怎麼談“公平”?國企的一把手都是行政序列裏的幹部,他們了解市場,卻不了解文化産業。海歸派如果照搬美國、韓國的做法行不通。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冷靜很重要,特別是資本市場,一定要冷靜。在當年,網絡公司、新媒體、電影院線在資本市場裏是怎麼燒錢的?

  政府希望這個産業良性循環,政府提出的文化産業化指的是哪部分?很多名人説,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怎麼能産業呢?比如,他有個專業劇院,想看演出必須到這個劇院來,他的利潤就是持久的、長期的。政府需要扶持它,不是政府需要管它,而是政府需要讓它更有守望精神。文化産業如果按照傳統産業發展,就是産業化了也沒有用。如果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變成新一輪的圈錢機會,包括圈政府的錢、私企的錢,這很危險。所以,這種情況下,階段性的市場代價肯定要有的,但中國的市場代價不可能也不需要是顛覆性的。

  文化産業的問題不是一般的問題,文化産業就要包含國家意志,你能説美國的大片沒有中情局的意志嗎?日本經濟衝擊美國經濟很厲害,美國就拍一個《珍珠港》,這不是國家意志嗎?

  政府如何“有所為”

  【政府特別希望像母親一樣撒手讓民營資本去做文化産業,只要遵紀守法就行;而文化産業就像一個想離開家,又想念家的孩子。】

  陳 忱:我講個實際案例,以此説明文化産業應該以公益性文化事業為基礎,經營性文化産業為反哺。現階段,發展文化産業沒有政府資源支持做不成,當它調整為國家意志時,公眾才容易接受。政府特別希望像母親一樣撒手讓民營資本去做文化産業,只要遵紀守法就行;而文化産業就像一個想離開家,又想念家的孩子。

  我們的基金是國家公募基金下的專項基金,專門研究文化産業的扶持政策和投融資。我們的初步思路是,每年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投一個具有民族特色或創新的項目,拿它作為麻雀解剖,進行具體的研究,希望可以發現文化産業法律法規的規範性。之後,召集有實際經驗和研究經驗的各方面人員,成立一個專家組。

  我們準備在2012年3月啟動“國家預防災害法律體系及培訓體驗公園”項目,正在協調各部門實施概念規劃。我們跟總政聯絡,每個園區安置5000個優秀轉業軍人,在園區裏搞培訓;我們跟教育部探討,在園區裏建個少年軍校。我們嘗試把所有的政府資源整合在一起,在政府購買服務的基礎上,發展文化産業。

  在設計園區時,它就是一個巨大的産業鏈,一個修復區大概500畝土地,所有的災害類型中適合夜間體驗的內容全部用現代高科技製作出來,園區旁邊還有服務體系,比如酒店。我們在華北、西北、江蘇、福建各建一個主題公園,它們帶動的是公募基金的投放,每年平均大約在3個億左右,這裡還沒有用國企或私企的捐款。

  整個園區裏有一個投資集團,公募基金投資進來後,它的管理和審計在財政部。我們希望設立一個管委會,管委會的職級是當地政府副廳級,這就決定了管委會是獨立的,由它全面負責協調集團在當地的所有行政事務。

  我們從2004年開始調研,跟金融機構探討,和主管部門探討,最後決定民營資本介入,民營資本是整個項目的主導,我們只是幫扶性質的參與。每個園區的盤子為30億人民幣,民資不夠怎麼辦?我們負責銀行的貼息貸款,省、市、縣三級政府的撥款。我們的主要精力是進行法律法規的研究,這個園區就是我們的實驗基地。這相當於服務型政府的具體體現。但是,有一點政府要把控,就是跟政府相關的所有項目,最後都要進行政府招標。

  【梅花基金設置的機制裏,有一個叫政府回購機制,還有一個叫政府採購。】

  李 波:所謂産業化就是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政府的作用,一是引導,二是扶持,政府的採購和贖回,都屬於引導和扶持。梅花基金的運作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

  梅花基金設置的機制裏,有一個叫政府回購機制,一旦這個片子達不到投資者的預期利潤,至少要保證投資人回本,這是最低要求。還有一個叫政府採購,一部戲排練出來了,政府買多少場,或買多少拷貝,至少要買到投資成本,剩下的是投資人凈賺的。

  政府通過基金出資,怎麼投?這裡涉及主旋律的問題。我們採取市場化方法,你是不是主旋律?這需要有個點來平衡,和主旋律沾邊的,就可以獲得政府採購的那部分收益。

  【政府投不出産業來,政府也沒必要投産業,政府就是服務和引導。】

  張巨英:我們今天講的文化,多數都是歷史的延續,創新較少。政府介入或主導搞文化,還是近代的事情。説實在的,還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推而廣之。

  逐利與文化發展毫不對立,相反,相輔相成。梅蘭芳與馬連良的戲如果不賺錢,他們也不可能持續經營下去,從而成就那麼高的藝術水平。這也説明,不要低估老百姓消費高檔文化的願望和購買力。老百姓不付錢,只能説明我們推銷的産品是我們一相情願想推銷的,並不是他們需要的,問題在賣方。此外,不應該懷疑消費者的選擇。

  當然,古今中外,有些産業、有些時候,必須要政府來做“冤大頭”。比如,戲曲是傳統文化的精華,但它的觀眾越來越少,商業行為養不起這個行業,除了從業者自身應該求變求新,尋求適合新形勢的商業模式之外,需要政府來辦學校、搞科研、傳承傳統文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其實,教育、研發才是政府該做的事情,商業化交給市場做更好。特別是現階段,很多資源還在政府手上;民間資本還需要一個原始積累的過程才能進入自身良性發展;産業資本未必適合所有的文化項目。這期間,政府出面挽救與資助是必不可少的,否則,某些文化形式可能就永遠消逝了。

  為什麼社會或老百姓需要養一個政府,就是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需要政府去做。政府投不出産業來,政府也沒必要投産業,政府就是服務和引導。

  文化産業屬於人類的高級消費,所以,它的投資風險比較高,只適合很小一部分資本。即使在資本市場發達的某些國家,這個領域並沒有成為利用資本市場的主流,很多商業模式沒有辦法在資本市場實現。比如,沒有辦法單獨拿一部電影去集資。在成熟的資本市場,文化産業一般都以這個産業或某個業務為依託,創造一個商業模式,給投資人以回報,這跟其他傳統産業的融資方式沒什麼分別。

  如何建立適當的投融資機制

  【引入期貨原理和交易市場分割票房價值,解決了投資文化産品的一個重大問題—如何定價産品的未來收益。】

  李 波:美國推出的電影期貨實際上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標準期貨,只是引用了期貨的某些機理。比如,期貨的到期交割和清算機制。

  我把期貨的方式引入戲劇裏。比如,我把3年的演出場次確定下來,也就是産品標準化,假設1年劇演100場,把這100場份額化,份額化後是200份或300份,再把這份額放在文交所交易。因為是遠期交易,到期是一定要演的,不管一場賣出多少票,票價是多少,都要履約,否則就違約了。投資者通過這種短缺的差異化獲取差額收益。事實上,這是把藝術品的份額化和期貨原理有效結合起來,一旦到了交易所成為交易品種,融資問題就不難了。

  由此,就出現了第二大類金融支持—保險。一個戲萬一拍不成怎麼辦?現在已經有了專門為此設計的完工保險。還有上市保險,就是完工了,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法上演,保險公司要賠付,這就保證了基本收益。當然,最關鍵的問題是,誰來看?這涉及對地區戲曲和對地方基本觀眾的培育,是個長遠問題。

  重要的是,引入期貨的原理和交易市場分割票房價值,解決了投資文化産品的一個重大問題—如何為産品的未來收益做市場定價。這是現在所有其他金融工具尚無法解決的問題。

  由於民族戲曲是弱質産業,更需要國家扶持,希望國家能有專項基金,進行政府採購。但是,政府採購一定是在二級市場,不能在一級市場,如果在一級市場採購,就會干擾市場信號,變成了變相尋租。

  【如果沒有市場化的機制,推不出一個可以在文化市場上消費的標準化産品,那麼,金融就無法跟文化産業對接。】

  李 波:文化産業投融資機制,説到底是産權分配製度。比如,一部電影的完成分成幾部分,第一是投資人;第二是主創人員,包括導演、編劇、主演、舞美、燈光等;第三是管理團隊和市場營銷;第四是院線。這幾大部分按不同的比例分配收益。

  實際情況是,現在無法形成這樣一個分配機制。比如,花大力氣培養了一個梅花獎獲得者,他説我是主角,沒有我就沒有這個戲。但這個戲不是他個人的,按版權來講,應該屬於投資人,但如果他鬧情緒不演了,這個戲也就完蛋了。如果沒有市場化的機制,推不出一個可以在文化市場上消費的標準化産品,那麼,金融就無法跟文化産業對接。

  【只有尋找出産業化途徑的文化形式,才能夠延續、創新、發展壯大,因為産業推動是靠利益把創意拿進來之後去滿足一種需求,這個需求不完全是意識形態,更多的是一種消費行為。】

  張巨英:把發展文化産業摻雜進大量的意識形態,是不合適的,這是制約這個産業發展的癥結。部門利益加上政府行為,又是尋租,又是政績,很容易把文化産業的定位搞錯,扭曲文化發展的軌跡,窒息文化元素的弘揚。

  只有尋找出産業化途徑的文化形式,才能夠延續、創新、發展壯大,因為産業推動是靠利益把創意拿進來之後去滿足市場需求,這個需求不完全是意識形態,更多的是一種消費行為。比如,動漫在美國是很大的産業,除了線上看電影,圍繞創造出來的狗熊等形象,可以賣大量的相關産品,把一個形象作為商業概念用不同的收入模式做活。對文化産業的評估不能僅僅看它在這個片子上花多少錢。

  所謂産業化經營,就是讓人看到一種完整的商業模式。如果以市場為主導發展文化産業,企業會綜合多方訴求,給投資人一個主題,一個適合的商業模式,利用資本規律,把文化做起來,實現各取所需。

熱詞:

  • 文化産業
  • 文化創意産業
  • 文化消費
  • 私募股權投資
  • 文化産業發展
  • 文化産業化
  • 文化旅遊
  • 文化元素
  • 文化資産
  • 文化體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