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有業內人士稱受大市影響較大的是“畫商”而不是“畫廊”。
藝術品市場整體蕭條畫家簽約門檻提高
藝術市場
藝術品市場整體遇冷,然而,“與拍賣業的運營模式不同的畫廊業並未受到如此大的衝擊。”畫廊從業者稱,“相反,也許畫廊業正站在機遇的門口。”
本週,國際大品牌畫廊白立方(WHITE CUBE)緊隨另一大牌畫廊高古軒的腳步正式進駐香港,成為開年後中國藝術品市場一大盛事。在市場普遍預期2012年藝術品春季拍賣會將會“惻惻輕寒翦翦風”之時,毗鄰香港的廣東畫廊市場是否走出了自己的新路?
困境:
藝術品市場整體遇冷
近日,文化部下發的《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産業倍增計劃》中提出,計劃到2015年,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2000億元,形成2~3個具有世界影響的藝術産業集聚區,並將中國建設成為世界藝術品重要交易中心。
對與藝術品拍賣業的高調相比甚為沉默的一級市場——畫廊來説,政策扶持是絕佳的發展機遇。然而,藝術品市場整體遇冷,卻似乎令有望大鵬展翅的畫廊業來不及起飛就面臨擱淺的危險。
“畫廊業和拍賣業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以持續推廣為主,而後者定位為交易平臺。”這樣的觀點受到兩個市場的從業者的普遍認可。因此,自去年秋拍市場價量齊跌開始蔓延至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寒意,似乎並未過多殃及畫廊業。
一個經營中國書畫的廣州畫廊老闆告訴記者,受大市影響較大的是“畫商”而不是“畫廊”。也有畫廊經營者對市場憂心忡忡:“除了過去儲備了好作品或者資金充足的畫廊外,其他畫廊岌岌可危。”
出路:
只有“全面代理”才能脫困
華藝廊張向東認為,經濟大形勢轉變和藝術品市場整體走低的確令畫廊的老客戶流失、新客戶躊躇不前,但畫廊經營者多有“打持久戰”的心理。匯豪社、53美術館的主持者李瓊波更坦言:“經營畫廊就是‘熬’的過程。”
張向東認為,畫廊業經營面臨的困難主要來自藝術家作品價位的快速上漲和經營模式出現瓶頸:“可以説,畫廊業在發展了20年後第一次走到十字路口。”行內公認2011年是中國書畫漲幅最大的一年,廣東畫家的作品價位也同樣出現大幅上漲。一個畫廊經營者無奈稱,“雖然跟北方一線國畫家的作品價位比,廣東畫家作品的漲幅還不算高,但是按這樣的價格畫廊根本賣不動,怎麼敢碰這一塊‘蛋糕’?”
“沒有畫家願意自己賣畫,但他們找不到能提供全面代理的機構。”張向東説,這非常值得畫廊業反省,“只有全面代理才能解決畫廊的困境。”然而,目前畫廊業存在的問題,譬如只是“玩票”性質,或者把畫廊僅僅當作買賣平臺,都導致全面代理制度無法普及。但張向東認為這些問題並非無法突破:“資金不足,就多方吸收資本;想盡辦法打動藝術家,跟他們達成協定,幫助他們全力推廣。”
業內觀點
推廣新藝術家“沒錢賺”
但能培養畫廊的“粉絲”
與藝術家簽約的門檻提高,令畫廊苦不堪言,只能另謀出路,推介中青年藝術家是主要的出路。然而,作為地域性極強、並對本土名家作品執著追崇的廣州藝術品市場,能接受這些“新生代畫家”嗎?
張向東説:“我們從來沒有指望市場出現突變。”雖然早有這樣的預期,但推廣中青年藝術家給畫廊帶來的多是入不敷出。
也有經營者告訴記者,推廣年輕藝術家“真的沒錢賺”,“但是在展覽上沒掏錢買畫的人,可能經過畫廊10年的培養後就會掏錢了,甚至成為畫廊固定的‘粉絲’。”正是這種理想的追求令諸如李瓊波這樣的畫廊經營者樂此不疲地繼續探索著畫廊的經營新模式。
“2009年時我到美國考察,發現畫廊業非常蕭條,大多數畫廊都在縮減規模,只有代理村上隆作品的畫廊卻趁機擴充。”同時是《畫廊》雜誌主編的李瓊波説,有眼光代理到優秀藝術家並且為之努力多年的藝術品機構,往往能在經濟蕭條的大勢中找到自己快速發展的機遇,“這也是我們畫廊經營者們所夢寐以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