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許保利:市場化是國企改革方向 私有化不是選項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8日 08: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不搞私有化,這是始於1978年的國有企業改革的“紅線”。在改革的進程中,儘管存在著取向上的計劃與市場之爭,但在實際操作上一直按市場化的思路在進行。到目前為止,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已經走過三個階段。

  1978年至1998年:改革的目的是將計劃體制下執行指令性計劃的國有企業改造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

  在這一時期中,國有企業改革走過了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經濟責任制、兩步“利改稅”、承包經營責任制、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等過程,改革的目標被最終確定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994年進行的以公司制、股份制為目標的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使國有企業真正進入制度創新的階段,從而找到一條通向市場經濟之路。同時,進行企業集團試點也是這一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

  1998年至2002年:改革的重點則是“抓大放小”。

  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改組國有企業”,要求“著眼于搞好整個國有資産合理流動和重組,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積極發展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放開搞活中小企業”。根據這樣的精神,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新的階段,改革的主要內容簡稱為“抓大放小”。

  “抓大”則是使國有大企業擺脫困境。1998年,適應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曾經管理國有企業的行業主管部門被撤銷,受其管理的國有企業以大型企業為核心,在重組一些中小企業的基礎上組建企業集團,而對企業集團的管理則由政府有關部門各司其責。至此,企業集團成為國有企業的主要組織形式,中國的國有企業成長開始進入大企業階段。但是,這些新生的國有企業集團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擺脫當時的困境。為此,國家採取了淘汰落後産能、債轉股、下崗分流、轉機建制、分離辦社會等舉措,國有大型企業最終擺脫困境並具有了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的能力。

  “放小”則是放開搞活國有小企業。在1978年至1998年的改革中,曾有一些國有小企業因不適應市場化的要求而破産或轉制為非國有企業。到1998年,20年國有企業改革積累的矛盾已經使當時很多國有小企業面臨極大的困難。因此,在一些國有中小企業進入企業集團的同時,有相當部分的國有小企業通過租賃、出售、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改制為非國有企業。可以説,經過“抓大放小”的改革,中小企業基本上退出國有企業的行列,國有企業則以大企業為主。

  2003年至今:國有資産監管體制的建立和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

  2003年4月,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曾經分散于政府各有關部門的國有企業監管職責統一于新組建的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由其對中央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從此,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國有大型企業改革取得新的進展。

  一是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業及所屬子企業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從2005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70%,實現主營業務整體上市的中央企業有43家,中央企業控股境內外上市公司達336家。目前,中央企業資産總額的52.88%、凈資産的68.05%、營業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

  二是中央企業董事會試點取得明顯成效。2005年,中央企業開始建立和完善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試點,首批董事會試點企業為10家。截至2011年,董事會試點已擴大到42家。董事會試點企業規範了公司治理結構,有效地實現了決策權與執行權的分離,從而提高試點企業的決策水平和執行效率。

  三是完善經營管理者的激勵機制。2004年,國務院國資委開始對中央企業負責人實行經營業績考核,從此結束了國有企業領導人有任期無考核的歷史。每年中央企業負責人都要同國資委簽訂經營業績考核責任書,年終確定考核結果。在業績考核的同時,進行國有企業領導人薪酬改革,實行同經營業績挂鉤的年薪制。經營業績直接決定著個人的收入,同時也是職位晉陞的根據。業績考核與年薪制給予國有企業經營者有效的激勵。

  在目前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國有大型企業改革必須採取分類改革的方式,除部分繼續採取國有獨資企業的形式外,其他企業一般在股權多元化的基礎上,建立起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有些將改造為沒有存續企業的上市公司。(作者係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競爭力研究部部長)

熱詞:

  • 國有資産監管體制
  • 選項
  • 國企改革
  • 市場化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