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數據顯示,截至3月2日,衡量亞洲貨幣整體表現的彭博-摩根大通亞洲美元指數迄今漲幅為2%,是自1995年以來的最大同期漲幅。然而,與如今的大幅升值不同,去年下半年新興市場貨幣卻呈現急速貶值的狀態。
亞洲央行大多認為歐美的寬鬆貨幣政策是亞洲貨幣急速升降的罪魁禍首。本國貨幣升值讓不少出口企業按捺不住。包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在內的多國企業,近日紛紛呼籲貨幣當局採取匯市干預措施抑制本幣的升值,以保護國內製造業。
事實上,不少國家已經開始行動。巴西上周再向熱錢“宣戰”,狠批歐美的量化寬鬆政策。與此同時,哥倫比亞央行也啟動為期3個月的美元購買計劃,以抑制哥倫比亞比索的升值態勢。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于研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量非常少,其主要貿易對像是歐美等國家,且出口産品大多相同,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品,這些産品的主要優勢就是價格低廉。在爭取出口優勢時匯率成為核心因素,因此,一旦本國貨幣升值,不少出口型企業就面臨困境。
不過,雖然各國對本國貨幣升值非常頭疼,但在不少投資者看來,亞洲貨幣升值的趨勢可能持續。“歐美流動性氾濫確實是導致亞洲各國貨幣升值的主要原因,但若追究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亞洲各國貿易結構不合理、金融體系不健全所致。”于研説,“在‘為他人做嫁衣’的貿易結構下,亞洲各國只能受制于歐美國家的貨幣政策。為解決出口型企業的問題,短期來看,各國貨幣當局會選擇干預匯市,但從長期來看,則需要調整貿易結構,就中國而言,調整貿易結構的關鍵在建立健全的金融體系。需要為中小企業的研發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撐。不過這個過程會很漫長。”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于研認為,在金融體系支撐中小企業發展方面,應該加快債券市場的發展,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更為便利的融資渠道和穩定的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