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銀行理財品預期收益率普降 兩次下調存準率是主因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6日 08: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銀行理財産品這種原本看起來穩賺的投資模式,似乎也開始受到質疑。在多次爆出“巨虧門”之後,不少投資者開始思考,這根僅存的貨幣保值的“救命稻草”還“靠譜”嗎?而記者調查發現,當下的銀行理財産品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變化:

  收益率下降 不保本增多

  記者調查發現,多家銀行在售的理財産品中,保本産品的預期收益率普遍有所下降,在2%到4%的區間內;而不保本的理財産品數量明顯增多,但其預期收益率也並沒有高到哪兒去,普遍在4%到5.5%之間;此外,在中資銀行中,即便是幾百天的長期理財,預期收益幾乎也沒有超過6%的。

  此外,從投資結構上來看,銀行理財産品也産生了一系列的變化。Wind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投資于信貸資産和票據資産的理財産品市場佔比分別從去年同期的9.04%和11.94%下滑至1.52%和3.97%,降幅明顯;同時,投資于大宗商品和股票的理財産品發行規模逐漸走高,市場佔比分別從去年同期的0.12%和2.88%上升至0.46%和4.26%。

  原因:

  攬儲壓力減小 流動性增加

  “銀行理財産品之所以之前出現高收益,是因為很多銀行攬儲壓力大,所以寧願貼錢做,但這必定不會長久。”一位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師向記者透露。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由於現在市場流動性比較充足,貨幣市場利率也在降低,這就導致理財産品的收益率開始下降。

  自從去年年底至今,央行兩次下調存準率0.5個百分點,向市場投放流動性。而在第二次調整存準率之後,央行並未急於收縮釋放出的流動性,反而至今仍未啟動央票等回收資金的工具,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對資金的饑渴。

  而銀監會的禁令則讓銀行理財産品不得不面臨轉型。先是去年10月份銀監會一紙禁令,不僅讓銀行劃分理財産品風險等級,還叫停30天以下的超短期理財。隨後,銀監會再次念起“緊箍咒”,叫停銀信合作,使得銀行理財業務投向範圍縮窄。

  建議:

  收益高風險高 應量力而行

  某外資行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所謂的理財産品“巨虧門”,多是幾年前客戶購買的不保本的長期理財産品,從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使得這些期限較長的理財産品出現虧本。

  但出現虧本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産品前途渺茫。郭田勇表示,其實理財産品出現虧本並不異常,“銀行本身是希望給客戶帶來更高的收益,但高收益就會伴隨著高風險。”郭田勇認為,實際上銀行理財産品在投資領域中風險算是比較低的,“老百姓應該看自己的情況量力而為,如果追求高收益,則可購買基金等産品,而如果抗風險能力較低,則就應選擇穩健型的産品。”

熱詞:

  • 銀行理財産品
  • 預期收益率
  • 收益率下降
  • 理財師
  • 巨虧門
  • 購買基金
  • 銀監會
  • 緊箍咒
  • 救命稻草
  • 央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