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短期看,世界各國開始放鬆貨幣,緩和了市場對歐債危機升級的憂慮,使資金從發達國家重新流向新興市場。但從中長期視角觀察,全球各經濟體之間國際收支正處在危機後的二次平衡中,新興經濟體國際收支盈餘下降可能是長期趨勢。這一趨勢將對中國的杠桿率、貨幣擴張模式以及經濟增長模式産生顯著影響。
外匯局不久前發佈的《2011年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報告》顯示,2011年波動性較大的跨境外匯收支相抵僅為-31億美元,約佔當年G D P的0.04%。報告指出,未來,支持我國國際收支順差的基本面因素依然存在,但由於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空前複雜和嚴峻,我國跨境資金凈流入規模可能減少,波動將有所加大。
這種變化既反映了中國增長動力的轉變,也反映了外部對中國此前增長速度可持續性的疑慮。一方面,隨著入世紅利的消退,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進入下行通道,到2011年底降至51%,中國經濟逐步轉向內需拉動。另一方面,外部世界也認識到,單純依靠勞動投資、資本投入取得的高增長,不可能長期持續。
另外一點與國際收支變化直接關聯的是,我國外匯佔款增量的下降將成為中長期趨勢。這將明顯改變中國的貨幣擴張模式,將提高貸款在貨幣創造中的作用,倒逼監管部門下調準備金率和貸存比要求。
但是,內需拉動的內涵在2012年將發生根本的變化,投資拉動模式本身也在政策調整的框架之內,內需拉動也將向消費方面傾斜。與投資回落相關的則是,貸款擴張力度有限。在政策“穩中有進”的大框架下,信貸投放不會給市場帶來驚喜。總量上,全年8萬億的限制難以突破,而且經濟回落也削弱了信貸需求。節奏上,市場對今年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是,1季度是環比底,2季度是同比底,反映在金融體系上則是二季度的M 2增長可能是年內的谷底。
如果把觀察的視角放得更長遠,在此過程中,人民幣流動性面臨緊縮壓力,風險資産估值面臨長期下降趨勢,過去十年泡沫化明顯的資産受這一貨幣金融長週期的影響將會較大。
這些變化同時也是中國長期經濟結構變動的綜合反映。未來,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和農村富餘勞動力減少將導致儲蓄率平緩下降,但城鎮化進程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考慮到資本流入的放緩、國際收益盈餘的趨勢性變化,中國經濟的內部驅動轉化將帶來産能的轉移和更新。一方面,原本外向型的産能將重新向內需需求靠攏;另一方面,沒有轉向國內市場的産能,基於削減成本的考慮將加大向中西部轉移的力度。
由此看來,未來新一輪內需增長的動力,或者來源於提高居民部門收入比例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或者來源於企業産能轉移的投資需求,以及中西部地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政府投資需求。從長遠看,有豐富資源儲備、勞動儲備,但基礎設施薄弱的中西部地區,應該成為未來中國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