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上市公司退市為何難?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宋麗萍日前就此作出解釋:退市不僅涉及職工和債權人事項,也涉及到地方政府和部門,更涉及到成千上萬投資者切身利益,利益關係要複雜得多。
我們看到,由於退市制度的長期缺位,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一直給投資者“上市容易退市難”的印象,這也就造成了二級市場上ST股被惡炒、“烏雞變鳳凰”的事情時有發生,讓投資者在這類股票面前迷失方面。同時,暴漲暴跌現象的存在,也加重了投資風險。因此,急需完善退市制度,把那些問題公司從A股市場上剔除出去。
但是,鋻於複雜的利益關係,想要讓那些問題公司真正的從A股市場消失也並不容易,而這也成為一個急需破解的難題。如何破解?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先化解這當中存在的一系列複雜的利益關係。至於如何化解,可以考慮從完善退市制度方面入手。
當然,對於如何完善退市制度,業界有過很多討論,並給出過一些具體的建議,如引入資不抵債退市標準等。
暫且不説這些建議是否可行,但提出這些建議的最終目的是要讓A股市場成為一個真正的具有投資價值的市場。退市制度只是一個手段,並不是目的,更何況,完善退市制度,也不是意味著要將上市公司一棍子打死。
之所以覺得有必要完善退市制度,是因為對整個資本市場而言,保持“有進有退”的渠道暢通,對形成資源的優化配置尤為關鍵。同時,讓業績不佳的上市公司退市,也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綜合質量。
對於退市,有人做這樣的形象比喻:有點像從人身上切除壞死的器官,如果真能讓這些壞死器官轉危為安,重新成為能夠正常工作的器官,那麼保留它也沒什麼不好。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有太多這樣的壞死器官既切除不下來,也不能好轉,就這樣“二一二”的茍延殘喘。
因此,就非常有必要切除那些已經壞死且沒有可能重新好轉的“器官”,讓市場擁有健康的“身體”。這一點,我們或許能從海外市場略見一斑:以創業板為例,通過較高的退市率,海外創業板市場形成了良好的信號傳遞效應,逐步建立起對上市公司嚴格的約束機制,保證了市場整體質量。
當然,對於那些有好轉希望的“器官”,我們也不能完全切除。用到資本市場上,就像前面提到的,不是一棍子將上市公司打死。
那麼,讓那些“沒被一棍子打死”的公司何去何從?筆者認為還是需要完善轉板機制,盡可能實現多層次資本市場之間的互動,讓轉板和退市變成一種人們習以為常的市場行為。比如,在新三板市場或創業板市場上成長起來的公司,可到主板市場掛牌交易。同樣,在主板市場摘牌的公司,可到三板市場交易,等到各項條件再次符合相關要求的時候,還可到創業板或者中小板重新上市。這樣,被市場停止交易或退市的公司,並沒有被直接宣判“死刑”,其股東仍可通過其他市場交易,降低摘牌成本,為公司重振提供機會。同時,也不至於讓投資者血本無歸。
退市難,難在利益關係複雜,那就更應當通過完善各項制度,把這些關係梳理通順,讓上市公司退市不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