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我國超過50個城市發生地面沉降災害,部分城市被預言將在未來消失。而不斷漲高的城市,不斷拓展的使用空間,不斷增加的用水需求,都是這種城市慢性病的誘因。
當中國的城市正竭力向上發展,農村正拼命追求高産的時候,卻沒想到腳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負,正悄無聲息地下降。
華北平原在下降、長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汾渭盆地也在下降,地面沉降的範圍還在擴大。不能承重的土地之下,是急促下降的地下水水位。與各種突發性災害相比較,人們也許很難察覺到這種以毫米為單位計算的“緩變性地質災害”,然而,如果不改變經濟發展的模式,中國大地將來不僅無水可採,還將引發更加嚴重的生態與環境危機。
無法否認,上升的經濟和下沉的地面,是中國眾多城市的兩個標籤。這些城市,越來越國際化、現代化,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人們擠在每個心愛的城市,卻感受不到正在顫抖的大地。土地帶來的一面是不斷被城鎮化而取代的耕地所引發的憂患,一面卻又是糧食年年豐收增産所製造的欣慰。但到頭來,增産恐怕更多源於地下水的瘋狂開採,而為此不斷縮減的耕地,又變成了更多的琼樓玉宇——而這兩點,恰是地面下沉的兩大元兇。
所有的這一切,都在以發展的名義被光明正大地進行。人類的悲哀在於所謂經濟活動乃至於文明,都與破壞自然息息相關。在很長的時間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改造大自然成為處理人與自然共存問題的流行基調。人們圍海造田、圍湖造田,人們把海岸線變成了房岸線,人們把土地看得似乎比鋼筋混凝土還要無堅不摧,把自然資源當成聚寶盆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大自然默不作聲,卻把一切都記在心裏,在不經意的時刻讓人猝不及防。在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氣候在變暖、海平面在上升、冰川在融化、災害在增多……如今又讓人們領教了一條,叫地面在下沉。
而當這一切發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經濟上升的代價其實又何止地面在下沉?正如寫下《被綁架的中國經濟》的民間經濟學家劉軍洛所言:“中國為全球化提供了史無前例的數量最巨大、成本最低廉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幸福安寧的道德資源、民族健康繁衍的生存資源……當中國的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積累三大資源打包變成商品加入全球化後,全球化正破壞性地改變中國經濟秩序。”據説,專家們正在研究地面下沉的修復辦法,而且已經有了對策。這令人寬慰,然而,還有多少資源,我們已無法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