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暴利銀行屢遭兩大質疑:收費成本能不能“曬”?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1日 16: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周本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上周本報連續刊發調查報道,揭露銀行業“高額收費、低質服務”的現象———從“賬面破産”到改制重生,銀行取得輝煌財務成就的同時,也漸漸與公眾利益發生背離。針對銀行暴利,公眾屢次發出兩大質疑:

  疑問一:坐吃利差何時休?

  低息存款,高息貸款,利率管制下銀行“躺著也能賺錢”,著實令人艷羨。但“坐吃利差”的模式引來不少爭議:存款增值長期跑不過CPI,是不是該提高存款利息?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是不是該壓低利息幫企業渡過難關?銀行利潤那麼豐厚,把利差縮小一點,讓利於民不是更好?

  對此,原央行副行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吳曉靈在一論壇上表示:“國家在銀行改制的過程當中,背了很多的財務負擔”,保護利差是為了償還欠賬;同時,業內還有不少中小金融機構尚待改制,盈利能力弱,需要利差的保護。廣發證券分析師此前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確有不少城商行、農信社需要“輸液”。

  但這又引來新問題:按最新數據,2011年末銀行業總資産達113.3萬億元,其中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佔比將近64%;剩下的城商行和“其他類金融機構”中,經營能力落後的也並不佔多數。以保護小部分“難兄難弟”為由,讓全社會為銀行業輸送利益,是否有違公平?

  疑問二:收費成本能不能“曬”?

  銀行收費賺得盆滿缽滿,成本卻一直雲裏霧裏。於是,儘管“亂收費”、“高收費”指責不絕於耳,銀行卻從未反駁。

  “別説你們,我們內部都沒辦法清楚核算。”廣東一名國有大行高管對羊城晚報記者説。“國外銀行有條管理線,能算出具體業務的成本;國內是總分支結構,只能以營業部為單位來算成本。”

  另一名業內人士透露,銀行開闢收費業務,新增成本其實非常低廉:“營業部資源、計算機後台資源都是現成的,人員也可以通用。做個貿易融資、打個存款證明,成本無非就是幾張紙。”

  從2011年上半年報表看,大多數銀行“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來自結算清算、銀行卡、理財産品、擔保承諾等業務。去年上半年,建行的“銀行卡手續費”高達79.2億元,同比增長26.6%,電子銀行業務收入增幅更達到56.3%……各銀行限制、縮減存摺業務,鼓勵使用銀行卡、網上銀行,確實存在財務動機。

  同一時期,工商銀行的“個人理財和私人銀行”業務收入達105.5億元,同比增長47.3%,在各中間業務中排行第三;“富人業務”收益如此高,也難怪銀行“嫌貧愛富”。

  另外羊城晚報記者發現,一些銀行的“顧問和諮詢費”漲勢迅猛,這一科目或含“擦邊球”收入:有銀行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時要求對方繳納“諮詢費”等,實際拉高了貸款利息。本月銀監會曾發文禁止該行為。

熱詞:

  • 理財産品
  • 收費業務
  • 銀行收費
  • 利差
  • 成本
  • 諮詢費
  • 亂收費
  • 擦邊球
  • 城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