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CNTV名家專欄 >

朱大鳴:銀行暴利獨賺錢暗藏著巨大的經濟風險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1日 11: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搜狐博客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銀行暴利獨賺錢暗藏著巨大的經濟風險

  當大量的行業陷入困頓之際,我們的金融機構卻大發其財。銀監會2月1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2011年總資産113.28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商業銀行凈利潤超過萬億元大關,達到10412億元,創歷史新高。按此計算,商業銀行去年平均每天賺得約28.5億元。

  此前,民生銀行行長洪崎宣稱,“整個銀行業這些年數字確實非常靚麗,尤其像今年,整個企業的資金需求,企業經營壓力很大,中國銀行業一枝獨秀、利潤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點為富不仁的感覺,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佈。”如果實體經濟全面陷入停頓,建立其上的金融機構何以來利潤?難道就靠印鈔來創造“利潤”,那最終的結局是資産價格飆升、經濟停滯以及通貨膨脹吃人。這種事情在西方都上演了好幾輪,有的還給之起了一個特色的名字叫做滯脹,或者換個説法叫做“中等收入陷阱”。在實業經濟遇到困難的時候,金融機構反而大發其財,這種現象是難以持久的。

  當年英國圈地運動是羊吃人,如今在金融時代,是紙幣吃人。西方發達國家陷入的債務危機以及泡沫破裂,從本質上來説就是印鈔機器的危機。金融為何會創造那麼多的“利潤”?除了印出來的利潤外,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從成本角度來説,比起實物來説,創造金融工具幾乎沒有成本,金融工具緣於人們的概念和幻想,以及對於套期保值的信心,有些創新是有益的,但是,更多的創新毫無意義,反倒是破壞性很大;其二是其杠桿效應,比高利貸要求指數式回報還要瘋狂,它放大了信貸的收益,同時也將更大的風險聚集出來。

  這樣會帶來兩大後果:其一是實體經濟無利可圖,金融利潤既容易又方便,最終將實業的信貸和資金都吸引過來了;其二是金融“利潤”生出更多的“利潤”,以錢炒錢的投機行為就會大規模的發生,結果整個經濟都被紙幣泡沫化,一旦有風吹草動,不是一個行業垮掉,而是整個社會經濟崩盤,國家為了救助金融機構和失業者,又在大規模的印鈔和借貸,結果是私人債務危機變成了國家債務危機,全世界都要為金融家們的活動埋單。試想,連通用汽車破産了,都沒人問事,美國投行破産了,急壞了參眾兩院議員和政府高層,美聯儲更是把持不住的印美元。金融家們所創造的利潤,還沒有其破壞了價值多。

  這種弊病為世人逐漸解蔽:日本綜合研究所理事長寺島實郎悲哀的指出,近代史上的資本主義危機中,無論是殖民主義掠奪,還是帝國主義國家的戰爭,都不外乎資源爭奪。而目前這場危機應該説是極度膨脹的金融相實體經濟背離引發的危機,這與國家間為利益爭奪導致的危機有本質不同。某種意義上,從世界範圍看,現在的金融資本主義危機好比是全民感染了病毒。事實上,世界不知不覺間被捲入金錢遊戲中,但這種遊戲怎麼控制,沒有人清楚。實體經濟中,人們通過生産製造、提供服務等經濟活動獲取報酬;但在金錢遊戲中,獲利模式就是錢生錢。由此,産生了所謂“貧富分化的資本主義”,這種機制中,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金錢遊戲中,一筆交易可能就帶來了數億美元財富,財富就像滾雪球一樣膨脹,而在實體經濟中從事生産、提供服務的普通人,一個小時的報酬,再怎麼努力也有限度。這樣一來,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的背離越來越深,這種背離肯定會加深貧富分化。

  這還是“正常”的利潤,還有更牛的“利潤”,金融資本不但沒有得到進化,反而在退化:退化到高利貸的資本形態上來了,非正常的高利貸更是令人膽寒,其所過之處,遍地白骨,大量企業紛紛倒閉。就我們國家來説,最近一段時間,很多企業因為資金鏈條斷裂而破産,經濟轉型也因為信貸畸形而遲遲得不到改進,促進民間資本投資的白字黑字在現實中落實不到位,權力裹挾著經濟財富通吃一切,強行的股權稀釋,強行的投機,比高利貸還生猛。

  如果銀行是吸血鬼和寄生蟲,連最起碼的金融仲介的本性都喪失掉了,其存在的意義就沒有了,而且還變成阻礙經濟增長的因素。沒有一個健康的金融系統,經濟要想改變金融病毒控制,那是不可能的。沒有金融機構的改革,我們的經濟轉型的阻力就非常大。銀行連利潤都不好意公佈,這説明銀行已經從一個服務者,變成了支配者,此前所謂的開發商裹挾了銀行的論斷,就可以看出來有多麼的可笑。金融改革,勢在必行,最重要的就是開放金融市場,監管權力者,這一點做不到,金融改革的命運,恐怕離新36條的彈簧門和玻璃門的命運,已經不遠了。期待中國經濟轉型能夠走向健康之路,避免金融陷阱。

熱詞:

  • 利潤
  • 解蔽
  • 英國圈地運動
  • 經濟轉型
  • 實體經濟
  • 經濟風險
  • 經濟活動
  • 金融改革
  • 金融工具
  • 民生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