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鐵礦石進口多元化 難撼三大礦山壟斷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9日 1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金融觀察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點擊圖片查看詳細數據

  簡介:2012開年,印度、越南、伊朗等非主流鐵礦石出口國政策異動,潛在減少的這部分供給將由三大礦山或是由其他非主流出口國來彌補,目前還無法準確判斷。

  2012開年,印度、越南、伊朗等非主流鐵礦石出口國政策異動,潛在減少的這部分供給將由三大礦山或是由其他非主流出口國來彌補,目前還無法準確判斷。

  無論如何,從自然條件、生産習慣等客觀情況來看,短期內我國鐵礦石進口的多元化很難撼動三大礦山在供給量方面的壟斷地位。然而,隨著中國鋼鐵産能增速放緩,供需關係的變化將促使鐵礦石價格回歸理性,這一點還是值得期待的。

  非主流影響不大

  為了限制原礦石低價出口的現象,2月7日起越南鐵礦石和精鐵礦、黃鐵礦的出口關稅將由原來的30%提高至40%。此前,印度宣佈從去年12月30日起鐵礦石出口關稅稅率由20%提高至30%。加之當下西方對伊朗的制裁,使得市場對未來伊朗鐵礦石是否能正常輸出産生了懷疑。

  由於下游需求不振,這些政策的反應還未傳導到市場,但與三大礦山的供給量相比,“市場上影響不大,即使有,也是短期的,畢竟它們的量少,質量也不穩定,所以還是可以找到其他非主流礦替代的。”一位從事鐵礦石交易5年的中小貿易商這樣對新金融記者説。

  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鐵礦石貿易商都表示,這些政策只是導致了非主流礦內部的此消彼長。“有的國家關稅提高了,我們拿貨量可能會減少,如果不能及時補充,也可接一些之前沒進口過的國家的貨。”某貿易商對記者説。

  1月31日公佈的海關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鐵礦石進口國共有64個,多個國家首次向中國出口鐵礦石,而2010年鐵礦石進口國僅有44個國家。但總體上看,64%的鐵礦石進口還是來自澳大利亞和巴西,與2010年相比並無變化。卓創資訊提供的數據表明,外礦中對三大礦山的依賴程度為80%。

  從44增長為64,簡單的進口國數量變化並未改變三大礦的地位,對此,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侯志蕓指出,原來過度依賴三大礦山,而從長協轉變為季度定價再到月度都説明他們在控制著鐵礦石市場,所以中國才要多方面開闢進貨渠道,同時加大國內礦的開採力度。“所以多元化不是簡單的進口國數量的問題,從資源安全保障的角度上來説是一種戰略佈局,並非短期內能完成的。”她對新金融記者説。

  壟斷的三大礦山

  三大礦山長期大量提供質量比較高的鐵礦石從而壟斷全球市場,“這種供應本身就包含一定的自然壟斷。”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一位研究員這樣説。他解釋道:“這種礦的形成需要礦山經過長期穩定的風化氧化,三大礦山就屬於這種類型。從中國的地質歷史看,我們國家很難形成這種氧化礦,目前中國大部分都是品位比較低的原生礦。”

  毫無疑問,高品位鐵礦石的豐産成為三大礦山壟斷的重要原因之一。華北某中小鋼廠負責人李輝(化名)對新金融記者説:“幾年前我去澳大利亞,他們的礦石特別多,品位也高,根本不用選,直接拉上車就往外運。”他所在的鋼廠去年使用外礦總量為70%,其中來自三大礦山的數量佔到80%。“每個月都會根據價格的變化在市場上採購一些,但主要還是依賴三大礦山。”

  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員紀曉雲指出,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説,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具有豐富的礦石儲量,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是全球最大的礦石生産和出口商,其産量佔全球鐵礦石出口量的60%左右。她坦言:“即使有些非主流礦品質和三大礦差不多,有誰能夠提供這麼大的量?”

  畢竟,鋼鐵的生産是連續性的,不能説停就停。因此,資源供給的保障性在這個行業裏面顯得尤為重要。

  武鋼集團某中層對新金融記者介紹,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武鋼逐步開始進口非主流礦的礦石,但外礦中仍有半數以上依賴三大礦山。武鋼國貿公司的人士也認為,除了供應量上的考量,礦石的品質也很重要,“其他國家的礦質量不穩定。”

  這一點,紀曉雲表示贊同,“三大礦山的礦石冶金性能好,品位較高約63.5%,並且二氧化硫含量也較低。在質量方面,三大礦山高品質礦石的價格自然高於其他國家礦的價格,短期內難以被替代。”

  正是由於自然條件好,礦石品質高,因此三大礦山的開發成本相對較低。上述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人士介紹説:“我國目前的原礦一般品位在30左右,這樣的礦石需要經過選礦這一流程才能達到進爐的標準,有的甚至四五噸原礦才能選出1噸符合標準的礦石。”這樣一來,開發同等品質的礦,內礦的開採成本更高。

  對於非主流礦,卓創資訊鐵礦石研究員劉輝認為,雖然越來越多的國家在開礦,但已經探明的礦可能都無法和三大礦媲美,同時三大礦在前期開發的過程中有比較成熟的技術,對於市場的操作也是比較完善的。

  “我們採購和家庭買東西一樣,你如果買冰箱一定會找信譽比較好的龍頭企業,鋻於質量和供應都比較穩定,所以多數選擇三大礦山。”上述武鋼中層説。

  高爐習慣難改

  一直以來,我國的鐵礦石進口都大量依賴三大礦山,時間長了,高爐也習慣性地“愛吃”三大礦山的礦。這個時候一旦換礦,會對高爐産生比較大的影響。

  李輝介紹,國內大型高爐初期對礦石品位的要求高,配比相對確定,如果隨便換礦,不但工藝調整需要時間,而且對爐子也有很大損壞。“這種配比是能夠保證産品質量的,所以就對鐵礦石的進口有一定制約,不是説哪個貨便宜就買哪個,一旦原有的配比被破壞,損失遠遠大於省下的那點兒錢。”尤其對於大型鋼廠來説,如果高爐前期投資比較大,自然就會更傾向於長期持續使用品質高的鐵礦石,從而保護高爐的安全使用和壽命。

  雖然各個鋼廠對指標的要求不一樣,每個工廠的入爐配比也不一樣,“但再怎麼樣三大礦也是主流,非主流礦只是配著用的,如果全都用非主流礦,高爐就用壞了。”李輝説。

  從去年10月到現在,鋼鐵市場持續低迷,鋼企利潤微薄。這種情況下,“部分小鋼廠開始加大價格相對便宜的非主流礦的採購,但這並不會改變三大礦山的地位。”中國礦産有限責任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對新金融記者説。

  該人士指出,三大礦山拼的是綜合實力。“由於工藝不同,很多工廠對礦的成分要求不同,所以大家對非主流礦會挑肥揀瘦。比如同一車貨,一個廠説磷含量太高不好配比,另外一個則表示可以接受,因為他們只在乎碳含量。”在他看來,雖然配比不同,但三大礦山的貨屬於誰都能接,因為基本上所有雜質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沒有哪個單項指標太高。

  而非主流礦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就算有的礦品質好品位高雜質也少,但是可能由於數量多而裝不出船,本來答應3月到貨,最後4月也沒到。”綜合各方因素考慮“拿非主流礦的風險比較大”。該人士説。

  海外投資見效慢

  為解決鐵礦石供給問題,一些有實力的大型鋼企選擇“走出去”,到海外投資權益礦(通過股權收購、資産收購和合資、合營等方式獲得)。

  鋼鐵“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強化資源保障。把提高資源保障能力提升到行業發展安全的戰略高度。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大境外礦産資源合作開發力度,整合國內鐵礦資源開發,規範國內鐵礦石市場秩序,建立健全鐵礦石資源戰略保障體系”。

  “十二五”期間,中國計劃進口海外鐵精礦中的中國權益礦在進口總量中所佔比例由現在的不到15%提高到50%以上。侯志蕓認為,鋼企以合資開礦、收購、控股、參股海外礦山企業等方式達到對鋼鐵上遊資源的控制,使中國鋼鐵企業在原料穩定供應方面不斷獲得更多的保障,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三大礦企的壟斷,也能迫使鐵礦石價格競爭更加公平、透明。

  目前,我國海外鐵礦石的投資規模逐漸擴大,武鋼、寶鋼、鞍鋼、首鋼、華菱鋼鐵[2.98 -0.33% 研報]、重鋼、包鋼、中鋼、中冶、中鋁、五礦、河北鋼鐵[3.07 -0.32% 研報]等許多企業已經涉足海外權益礦。最新的消息是,2月7日重鋼集團稱其礦産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所開發的澳大利亞伊斯坦鑫山磁鐵礦項目,已于近日正式拉開建設序幕。

  雖然海外權益礦投資已經拉開大幕,但是要真正達到想要的結果還需要時間。武鋼在擺脫上遊三大礦山壟斷的過程中最為積極:2010年2月,武鋼集團完成對MMX公司的收購,佔股21.52%;同年5月,香港武鋼廣新取得馬達加斯加鐵礦資源的勘探和開採權;2011年2月武鋼與加拿大世紀鐵礦控股公司簽訂了礦石資源開發項目。

  2010年“兩會”上,武鋼總經理鄧崎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5年內武鋼將率先擺脫三大礦山的原料壟斷制約,實現鐵礦石等鋼鐵生産業原材料的自給自足。

  兩年過去了,上述武鋼中層對記者表示,“雖然我們已經用了很多海外礦石資源,但從進展程度看,真正能應用的還不是很多,只能滿足我們2-3成的供應,現在還主要依靠三大礦山。”對於5年擺脫壟斷的説法,該人士稱,內部認為5-8年是個比較樂觀的估計。

  海外權益礦見效之所以漫長,紀曉雲認為,中國海外權益礦80%左右集中在澳大利亞,所入股的海外礦山大多是中小礦山,其在鐵礦石品位、遠景儲量等條件上都還可以,但仍不能與必和必拓、力拓等大型礦山巨頭相比。另外,中小礦山在配套基礎設施方面卻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小礦山往往沒有自己的鐵路、港口等配套設施,企業如果投資澳大利亞中西部礦山資源,投産後可能還要追加交通等基礎設施投資,成本或許更高。

  除此之外,為了抵禦海外礦山投資被否的風險,國內鋼廠越來越傾向於用“投資地域多元”的方式,“但這種‘遍地播種’的方式本身就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各地文化以及法律法規的差異是鋼企海外經營管理的最大考驗。”

  期待價格回歸理性

  記者調查過程中,所有被訪者都認為,短期內鐵礦石進口多元化很難改變三大礦山的壟斷地位,但隨著市場供需關係的變化,期待著未來鐵礦石的價格趨於理性。

  未來5年,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礦山都部署了大規模的擴産計劃。去年,必和必拓正在以“産量最大化為目標”,並稱到2020財年,長期産量以年度複合增長率約6%的速度增長。去年11月,在中國鋼市需求大幅下滑之後力拓仍看高“中國需求”,稱“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中國的需求量到2020年將比2008年時翻一番(中國2008年進口鐵礦石4.4億噸)”。並表示,未來8年,鐵礦石的年度供應將增加1億噸。

  而從去年10月需求導致鋼市下滑的情況看來,鐵礦石的進口急速下跌近30%,雖然後來有所反彈,但至今鋼市仍未走出低迷。

  中國鋼鐵行業發展已經走過了過去高速增長的時代,未來需求增速會放緩。加上國內推行節能減排計劃及海外權益礦集中投産,這些都加劇了鐵礦石未來在中國市場供大於求的預期。

  這種情況下,“雖然壟斷地位很難動搖,但三大礦不會像以前那麼強勢,而是不斷與國內客戶在溝通和協商,去年淡水河谷主動降價就是很好的證明。”上述礦産公司人士説,“未來鐵礦石價格的商議空間在增大。”

  劉輝也認為,三大礦山在供應量上的壟斷不太會改變,“多元化最理想的結果就是供需平衡使得礦石回歸理性價格。”

熱詞:

  • 鐵礦石進口
  • 鐵礦石市場
  • 鐵礦石資源
  • 進口鐵礦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