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銀行資産證券化悄然重啟 平臺貸佔一席之地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7日 09: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財經》(博客,微博)綜合報道】

  2月17日,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停滯三年的資産證券化悄然重啟。多位銀行業人士透露,目前央行和銀監會就資産證券化具體實施方案已達成初步共識,包括國家開發銀行在內的多家商業銀行已開始著手新一輪資産證券化試點。

  “從目前來看,國內銀行業系統性風險比較大,而應對系統性風險很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必須加強資産的流動性管理,資産證券化是一個很好的工具,目前國內有必要繼續推出因次貸危機中斷的資産證券化實踐。”一家股份制銀行風險總監如是表示。

  “獲得試點資格的肯定不是國開行一家。”接近國家開發銀行(下稱“開行”)的人士説,新一輪試點將會按照此前央行報批至國務院的方案為準,資産證券化仍以銀行間市場為平臺。同時,央行建議在試點資産方面可擴大至中小企業貸款、涉農信貸、信用卡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

  平臺貸款資産證券化是第三輪資産證券化重啟的亮點,這恰恰折射出過去三年中國銀行業信貸高速擴張埋下的資産和資本雙重隱患。

  正如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所言,在當前信貸增長具有一定剛性的形勢下,資産證券化可增強銀行貸款的流動性,降低銀行加權風險資産規模,進而緩解較為緊迫的資本佔用壓力。

  “只要信貸增速超過13%,商業銀行肯定會出現資本缺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位監管中層坦言。按照他的測算,信貸增速13%是一個臨界點,當信貸增幅在12%以下時,商業銀行資本佔比才可達到自求平衡,而只要超過13%,每年銀行業缺口至少4700億。

  以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為例,到2011年11月末,五家銀行資本充足率平均上升到12.2%,但幾年時間,上述幾家銀行補充資本達7190億元。

  針對大型銀行的平臺貸款證券化,銀監會提出兩大條件:一是,應選擇質量較好、收益比較穩定的貸款作為基礎資産;二是,在證券化時要結構簡單、收益明晰、風險有管控,不要將單級證券化産品衍生成複合産品,確保證券化産品的風險在投資者可識別的範圍之內。

  在2011年的一次內部研討會上,央行穩定局局長宣昌能表示,後危機時代資産證券化發展的一大國際動向便是探索資産表內證券化模式,關注全覆蓋債券(covered bond,CB),以克服發行人的道德風險。

  因而,央行表示,在發展資産抵押證券(Assets-Based Securities ABS)的同時,可考慮以個別銀行為試點探索推進CB的發行工作。

熱詞:

  • 資産證券化
  • 證券化産品
  • 銀行間市場
  • 重啟
  • 信貸增幅
  • 加權風險資産
  • 銀行資産
  • 銀行資本
  • 資産抵押
  • 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