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電信業壟斷壁壘不破 “分秒之爭”難停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6日 14: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按秒收費”還是“按分鐘收費”,看似無關大礙,實際卻是電信業憑藉壟斷地位高收費引起消費者長期不滿的冰山一角。不管是按分鐘計費,還是難以取消的固話月租費、居高不下的上網費,都是這種壟斷經營結出的果

  通話時長幾秒鐘,仍要支付1分鐘的費用——2月14日《人民日報》發文劍指這項不合理的電信資費標準。文章稱,哈爾濱市工商局近日啟動“叫停電信收費不合法規則”行動,公眾以“萬人曬出話費賬單”作為響應。“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我們準備將這次維權行動進行到底,監督電信企業修改電話計費標準。”哈爾濱市工商局態度堅決。

  哈爾濱市工商局的舉動,讓電信資費這個並不新鮮的話題再次引發論戰,矛盾的焦點有兩個:一是按秒計費到底應不應該?二是哈爾濱市工商局有沒有叫停電信按秒計費的權利?算不算越權執法?有媒體稱,哈爾濱市工商局的言論有待商榷,認為其舉動有不懂電信市場、不鑽研消費者實際訴求的“無知”嫌疑,呼籲地方管理部門少一些“無知”與盲目,多一份調查與理性,先懂法、守法,然後再執法、執好法;某郵電報則指責哈爾濱市工商局無權擅自“叫停”電信收費,因為電信業的監督管理職責屬於國務院信息産業主管部門,在各省區市由其派出機構——電信管理局進行監管。

  針對電信部門亮出的“尚方寶劍”《電信條例》,《人民日報》援引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觀點稱,工商局並非越權執法,而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行政執法,從法律角度看,法高於條例,而且並沒有法律規定工商局不能監管電信領域當中的消費問題。

  根據工信部數據,我國電話用戶已經突破12億,如果每個消費者多支出1元冤枉錢,電信部門就會發一筆高達12億元的鉅額之財。難以捨棄這麼輕而易舉就獲得的利潤不難理解,但一些專家動不動就拿“消費者利益”説事兒,有點難以自圓其説。比如,有專家稱,按秒計費要改造設備,增加投入,結果就是成本上升,收費上漲,反而無益於消費者。言下之意,如果按秒收費後電話費上漲,可不要怪我沒提醒。但讓人不懂的是,為什麼壟斷企業每次成本上升的時候,就忘了自己已經攫取了多少利潤,卻總想著讓消費者來埋單?這不乏幾分威脅的話語中恰恰反映出壟斷企業的霸道和消費者的弱勢與無奈。

  “按秒收費”還是“按分鐘收費”,看似無關大礙,實際卻是電信業憑藉壟斷地位高收費引起消費者長期不滿的冰山一角。為何沒人提出出租車不該按公里收費,而應該改成按米收費?因為除了出租車,百姓還有其它選擇。韓國、日本甚至按3分鐘來計算通話費用,為什麼沒有引起爭議?因為韓國、日本的通信支出在居民生活支出中所佔比例極低。

  總的來説,消費者有多種選擇的情況下,誰也不會計較太多,但是,對於打電話這件再普通不過的小事,我們卻別無選擇,因為無論選擇哪家電信運營商,都無法突破他們共同的壁壘:壟斷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説,不管是按分鐘計費,還是難以取消的固話月租費、居高不下的上網費,都是這種壟斷經營結出的果。

  近年來,在消費者一輪一輪的聲討中,電信運營商不得不“擠牙膏式”地降低著話費,比如實行單向收費、包月制、套餐制等,消費者得到了一定實惠,但是眼花繚亂的套餐品種,再加上捆綁一些可有可無的産品,往往讓消費者不小心就掉進吸費的陷阱。如果電信企業真的能夠考慮消費者的利益,為何不直接降低電信資費,改變計費方式,何必再玩複雜的花樣?

  哈爾濱市工商局這次底氣十足的叫停活動,讓消費者大呼痛快,自然戳痛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經,難免成為一些業內人士攻擊的靶子。最終結果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而説到實質問題,壟斷壁壘不破,類似“分秒之爭”的爭議難停。

熱詞:

  • 電信業
  • 人民日報
  • 壟斷企業
  • 壟斷地位
  • 叫停
  • 按秒收費
  • 電信條例
  • 按分鐘收費
  • 分秒之爭
  •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