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導讀]金融危機後,新增信貸規模已從此前年均3萬多億的常態激增至7萬億元以上
金融危機後,新增信貸規模已從此前年均3萬多億的常態激增至7萬億元以上。
歷史數據顯示,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9.59萬億;2010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95萬億元;2011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47萬億元。
三年三大步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依賴外需拉動的中國經濟受到巨大衝擊: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長率甚至大幅下降至6.8%。
經濟刺激政策迅速出臺。從2008年的下半年開始,銀行信貸就開始出現快速增長,這種信貸高速增長的態勢在2009年達到頂峰。
歷史數據顯示,2008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4.91萬億元,同比多增1.28萬億元。而在此之前,每年新增貸款規模約在3萬億元,同比增量亦保持在千億級的規模。例如,2007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3.63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多增4482億元。
而自2008年,特別是從2009年開始,中國銀行業新增貸款規模開始爆發。其中,尤以2009年為甚: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達到了創紀錄的9.59萬億元。9.59萬億元的規模幾乎相當於常規狀態下三年的新增量。
2009年之後,雖然銀行信貸規模增長有所收斂,但2010、2011年新增貸款規模仍均達到7萬億元以上,是此前約3萬億元的兩倍。
銀行業信貸的大規模擴張,在微觀和宏觀層面迅速帶來了兩種最直接的影響。
微觀層面,隨着信貸規模的擴張,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餘額與資産規模迅速增長。
2007年末,全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17萬億元。到了2011年末,這一數據增長109%,達到54.79萬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7%以上。
與此同時,隨着信貸規模的擴大,中國銀行業總資産也水漲船高。2007年末,銀行業資産規模達到52萬億元。至2011年末,總資産規模飆升至111.5萬億,增幅超過100%。
宏觀層面,信貸規模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這幾年貨幣供應量的高速增長。從貨幣的角度考量,過多的貨幣投放,為通貨膨脹的産生提供了貨幣條件。
2007年末,廣義貨幣(M2)的規模達到40.3萬億元,而到2011年末這一數據達到85.2萬億,增幅同樣超過100%。而2011年CPI也上漲5.4%,遠超年初4%的目標。
止不住的信貸
從增量角度考量,在過去四年,特別是自2009年以來的三年,中國信貸出現了大規模的增長——年均增長規模從常態的3萬億元左右,一躍超過7萬億元。由此,信貸規模的激增帶動了廣義貨幣供應量、銀行業資産規模呈現翻番的增長。
“2009年的新增貸款接近10萬億,就已經決定了今後幾年的信貸規模不可能低。”一位股份銀行信貸管理部人士稱,2009年新增信貸投向基礎設施等大項目之中,這些項目建設周期往往三至五年。
上述人士解釋稱,一般而言,啟動一個建設項目,投資方只需籌集到所需的最低資本金即可開工。其他建設資金,銀行信貸資金會分階段跟進提供,比方説第一年提供30%,第二、第三年提供50%和20%。為了不出現爛尾工程,後續信貸必然要持續投入。
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收緊銀行信貸的同時,對於在建工程,監管層也曾在不同場合表態,保證符合條件的在建項目後續融資。但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此處強調了“符合條件”的前提。
發改委網站“固定資産投資”欄目下的數據顯示,2009年1~12月,全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5.2萬億元,同比增長67.2%;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42萬億元,同比增長32.3%。
對比來看,2011年1~12月,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4萬億元,同比增長22.5%。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63萬億元,同比增長18.7%。
這意味着,從2009年至2011年期間來看,新開工項目、施工項目的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速雖有所下降,但總的投資規模卻仍在上升。
“‘投資衝動’與‘投資饑渴’、在建項目規模過大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完善的一大頑症。”去年下半年,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出席一次論壇時曾表示,“當前,一些地方在續建項目還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又提出了規模龐大的新投資計劃,産生了超常的信貸需求。”
周慕冰建議,要對國內在建項目進行篩選排隊,制定“保、壓、急、緩”項目名單,按照“保在建、壓重建、控新建”的原則,區別對待、分類管理,確保信貸資金集中用於有限在建生産經營性項目的續建和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