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銀行暴利被頻繁關注 被指服務實體經濟不到位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3日 09: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快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據報道,銀行業的盈利水平已經超過煙草行業、石油行業。

  借助利差大,“坐地收錢”;理財服務收費不透明

  新快報訊 近期,銀行業的“暴利”問題被頻繁關注:利差利潤貢獻驚人,銀行被指“坐地收錢”;作為轉型重點的中間業務,卻出現理財亂象和收費不透明。近日,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探問銀行和實體經濟利潤冰火兩重天背後突顯哪些問題?中國銀行業發展究竟應該依靠什麼?

  1

  企業困窘遭遇銀行“暴利”銀行服務實體經濟可到位?

  近期,民生、華夏等多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公佈了2011年業績快報,多數銀行盈利增速近50%。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指出,2011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全年凈利潤增幅將超20%,而股份制商業銀行普遍將超過40%。

  在感嘆銀行利潤連續多年實現高增長的同時,我們卻看到近年實體經濟發展面臨不少困難。一些中小企業資金困窘,盈利能力下降,出現虧損,甚至瀕臨倒閉。金融本應推動經濟增長,但目前銀行單方面攫取過多利潤,實體經濟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利潤變薄。

  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利潤8173億元,同比增長35.4%,人均利潤近40萬元。而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去年前三個季度實現利潤3.68萬億元,除去個人所得稅,人均凈利潤不過3萬元。銀行的人均凈利潤是工業企業的12倍。

  光大銀行副行長林立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2011年該行凈利潤預計增幅達到42.02%,這主要得益於去年信貸規模控制從緊,資金成為稀缺資源,定價能力上升。

  2011年,銀行議價能力大幅提升,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了20%至50%。部分銀行甚至將存款作為發放貸款的前提條件,在實體經濟面臨資金困境之時趁火打劫,這怎能不叫實體經濟心寒?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郭田勇(微博)認為,銀行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但目前實體經濟虧損和銀行“暴利”冰火兩重天的現象,讓人不禁要質問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責是否履行到位?

  “2005年和2006年,國內銀行利潤增長也非常迅猛,但並沒有質疑銀行暴利的聲音,這是因為當時實體經濟發展勢頭也很好。”郭田勇説,“而現在,實體經濟正在經歷後金融危機的挑戰,銀行本應傾力相助,不該見錢眼開,恃強淩弱。”

  2

  利率市場化戰鼓再鳴利差是“暴利”的罪魁禍首?

  目前,利差收入對銀行利潤的貢獻度普遍超過80%。2011年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而1年至3年的貸款利率為6.65%,粗略計算,利差超3%,這是國外一些銀行望塵莫及的。在現行的利率體制下,銀行有了天然庇護,壟斷日漸形成。

  競爭是壟斷的剋星。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近日表示:“我們如果想打破信貸市場上的壟斷局面,就需要更多地培養中小金融機構。”

  郭田勇也表示:“既然無法簡單給出合理利差的標準,就應完全把利率放開,自動定價,充分競爭才合理。”

  在一片質疑聲中,利率市場化的戰鼓再鳴。2012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培育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增強風險定價能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傑指出,在現行利率體系下,在貸款利率不動的情況下,提高銀行的存款基準利率的存款單邊加息具有可操作性,同時可適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近期,申銀萬國分析師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2011年銀行的高息差增長,不會再次出現在2012年,保持穩定息差和存款成本的銀行才能穩定成長。

  趙慶明認為,利差大並不意味著盈利能力強,也不能將銀行“暴利”簡單歸結於此,但應切實考慮轉型之路。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不少銀行也意識到利差優勢將逐漸減小,已從去年著手增加扶植小、微企業的力度,但目前收效甚微,服務實體經濟還待發力。

  3

  中間業務發展迅猛理財、收費亂象何時終?

  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的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達到3204億元,同比增長44.5%,增速明顯超過利息凈收入。但是作為各家銀行發展轉型的業務重點,中間業務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伴生了不少亂象。

  去年,理財産品的火爆銷售為中間業務盈利狠添了一把柴。據測算,2011年有統計的全部87家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産品超2萬隻,較2010年增長近1倍。

  但本想靠理財“跑贏”CPI的百姓,卻遭遇了不少理財陷阱:某國有銀行一款高端理財産品兩年累計凈虧達16.45%;某股份制銀行違規推介理財産品並致人虧損;一些銀行利用理財産品攬儲、騰挪信貸的事情屢見不鮮。

  與此同時,百姓還在五花八門的收費項目中,花錢買氣受。資料顯示,2003年銀行收費項目僅300多種,而新出臺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列出的收費項目已多達3000種,增加了近10倍。

  雖然四大行聲明“未停辦存摺業務”,但近日“以卡代折多收費”的爭論並未停息,銀行收費問題再次被人詬病。

  郭田勇認為,收費定價過程應公開透明,反復論證,並有外部監督。既不能讓銀行不賺錢,也不能一本萬利。

  近日,銀監會針對貸款和服務收費展開專項治理,對存貸挂鉤、違規收費、高息攬儲等方面的問題出手整頓。新近出臺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要求銀行明碼標價,提高某項服務的收費價格或新增收費項目,須提前上報。

  專家表示,今後銀行中間業務依靠貸款的變相收費和對百姓的肆意盤剝,是無法延續其高增長的。在去年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叫停銀行部分收費項目的基礎上,相關部門應該繼續推動銀行降低其手續費標準。讓百姓享受物超所值的服務,才是中間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新華網)

熱詞:

  • 暴利
  • 實體經濟
  • 理財産品
  • 業績快報
  • 合理利差
  • 銀行收費
  • 銀行發展
  • 服務收費
  • 中間業務
  • 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