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從民生角度,這兩天公佈的數字並不好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4.5%,自去年8月同比連續下跌以來止落回漲;國家發改委的通知,從8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提高300元。
中國經濟增速快,財政增速更快,但黎民百姓的分享感普遍不足。看這兩年的消費,金銀首飾、名煙名酒、進口豪車、奢侈品、收藏品等增速驚人,但一般百貨和民生産品增長趨緩,就能感受到“沉默的大多數”的壓力。
問題並非今天才有,早在1999年,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王洛林等就提出了“八句話”的對策建議,即控制國家投資、直接啟動消費、減輕居民負擔、增加居民收入、改革分配體制、理順分配關係、帶動社會投資、形成良性循環。他們認為,直接啟動消費,主要不能指望降息和消費信貸,也不能指望以沒有收入提高為基礎的觀念鼓勵,而應實實在在地減輕居民支出負擔,增加居民收入,這要靠深化分配體制改革、理順分配關係來實現。
過了十年,學者還是一樣的結論。清華大學李稻葵、陳實(2009)的研究指出,改革開放後消費率持續下降的主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持續下降”,為此建議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減免稅收,政府讓利於民。復旦大學潘春陽等(2010)的研究表明,居民最終消費率的下降,主要是“沒錢可以花”,其次是“有錢不敢花”(居民平均消費傾向不高),可支配收入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初次分配的扭曲,其次是再分配不足。
有不足,必然有某些部門、行業、群體的“有餘”甚至畸高。分配是一個政治問題,但如果改革是民生導向的,它註定是繞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