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日前,環境保護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正式建立起國家及地方層面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和執法信息溝通與共享機制。這一舉動影響深遠,我國的固廢監管正在努力告別各自為戰,進一步形成合力,同時將提升執法效率,進一步強化對走私進口固體廢物違法活動的打擊力度。
進口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廢塑料、廢五金,老百姓稱之為“洋垃圾”。俗話説,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廢塑料、廢五金的回收再利用,在我國已經衍生為一個巨大的再生資源産業,規模達數千億元。
合理利用境外固體廢物,對補充我國資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違法進口和走私“洋垃圾”,卻給我國帶來了“額外”的環境污染,大量缺乏監管的“洋垃圾”氾濫,成為我國再生資源産業的一大頑疾。例如,被稱為“世界最大的進口廢塑料集散地”的廣東順德的杏壇鎮,聚集了上千家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廠,30年的廢塑料加工歷史給當地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
再生資源産業的發展有利於降低固廢對環境的污染,但若監管不力,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污染,身份性質不明的“洋垃圾”集聚,更給一些地區造成公共環境安全的重大隱患。如何管好進口“洋垃圾”,無論是當下還是將來,都是不容回避的問題。
目前,我國對進口固體廢物實行許可制度,發佈了允許進口、限制進口兩個名錄,名錄之外的固廢為禁止進口。《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已于2011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
然而,“洋垃圾”問題涉及發改委、環保部、海關、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等多個部門,其監管可謂是“多龍治水”,殊為不易。
令人欣慰的是,2012年伊始,我國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和執法信息溝通與共享機制正式建立。從國家到地方層面,各級環保、海關、質檢部門將及時相互通報有關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轉讓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涉嫌境外固體廢物非法向我國轉移等相關信息和情報。
多部門合力監管“洋垃圾”,信息共享只是第一步。合力監管,更需要明晰各部門的權責,只有各部門切實“守土有責”,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在多部門聯動監管上,“多龍治水”效果反而不佳的教訓可謂不少,關鍵就在於沒有分清楚各部門的責任。只有把“洋垃圾”問題的每一個環節的責任梳理清楚,監管才能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