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進入新的一年,在熱鬧的京城消費市場,出現了一個新的熱門詞彙——“限流”。在北京多個奧特萊斯賣場,美國知名品牌COACH,為了應對蜂擁而至的消費者開始限流。不少消費者在門前望眼欲穿。
其實,限流對於知名品牌而言並不鮮見。筆者曾多次走訪京城GUCCI專賣店,看到限流“標識”。
對於為何限流,這些知名品牌大多異口同聲:“為了維護自身品牌的高端服務品質。”但這些品牌的初衷真的如此簡單?我們不否認限流確實是大品牌為了實現“一對一”服務的重要手段,但對於另一部分大品牌,這種運作模式卻變了味。
這些國際大牌是否真的維護了服務品質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品牌通過這種“類飢餓營銷”的方式,刺激了消費。有消費者表示,在門外等待了很長時間後,都想在進場後大肆購物一番才對得起消耗的時間。這種購物方式往往帶來的是衝動消費。
筆者曾在京城一家經常限流的GUCCI門店看到,不少消費者進入“專櫃”後,並沒有導購進行“一對一”服務。一位了解奢侈品品牌內情的人士稱,一些導購只是面對曾經消費過的熟客時,才會“笑臉”相迎。在該商場另一家奢侈品品牌店內,當筆者嚮導購諮詢該品牌是否調價的相關問題時,得到的是“冷冰冰”的回復。
不可否認,如果限流確實是為了保證服務品質,那麼應該被提倡和發揚。但目前限流卻成了一些品牌顯示客流火爆、吊消費者“購買胃口”的營銷手段,進而在中國這個未來奢侈品第一消費國身上撈到更多油水。
儘管這些動了“歪心眼”的品牌看似佔了便宜,但隨着北京建設國際商貿中心進程的加快,更多貨真價實的國內外品牌進駐後,那些曾經傷害過國人的品牌,很可能會失去生存空間。因為,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一個好的品牌,需要長久的用心經營。但毀掉一個品牌卻很可能只需要某一個孤立的事件。
到那時,這些品牌也許會認識到,與眼前的利益相比,還是消費者的長久口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