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經濟學博士資深並購律師
北京等城市的實踐證明,地方政府應主動適應“土地財政”不可持續的事實,主動調整産業結構,通過扶持實體經濟,涵養持續稅源。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13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8634.4億元,同比減少13%。儘管2011年全國地方土地出讓收入暫時還沒有權威數據,但2011年土地出讓收入遠低於2010年的2.9萬億元已成定局。細析原因,除了過去兩年房地産開發過熱等非正常因素外,還有2011年對房地産的調控,開發商拿地熱情不高。
在中國房地産調控從政策調控轉向制度建設的同時,房價出現再次非理性上漲已成為小概率事件。中國房地産已在逐步回歸合理利潤的常態。這意味著,未來土地市場也不可能再次出現井噴和瘋狂的態勢。中國“土地財政”的拐點已在2011年隱現。
事實上,一些地方政府已提前為告別“土地財政”進行著努力。以北京為例,據《新京報》記者據官方信息統計,2011年北京土地出讓金達到1055億,但與2010年相比下降35.7%。即便如此,2011年北京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006.3億元,同比增長了27.7%。除了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政策的推動外,中關村示範區的發展、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得北京在土地收入減少的情況下,依舊確保了財政收入的高增長。
北京等城市的實踐證明,“土地財政”的淡出,絕非不可承受之重。只有主動放棄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才能真正形成持續而良好的地方政府的收入結構。地方政府應該主動適應“土地財政”不可持續的事實,主動進行産業結構的調整,通過扶持實體經濟,涵養持續的稅源,而不是放鬆對房地産的調控,繼續強化對房地産的依賴。
放棄“土地財政”,是中國經濟轉型中的陣痛,但這是必須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