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日前,中國科協和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共同推薦一項研究成果。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洛文書教授歷經5年時間,在大規模樣本調研基礎上得出結論,腰圍未得到控制時,即使體質指數(BMI)得到控制,高血壓發病風險仍會明顯增加。與BMI相比,腰圍是更合適的體脂評價指標。
體脂含量是肥胖相關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體質指數(BMI)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洛文書課題組在江蘇省南京市、徐州市、蘇州市、常熟市、睢寧縣等地,用5年時間追蹤調查了2778名研究對象的腰圍、BMI及血壓值的動態變化情況。研究表明,腰圍和BMI的動態變化與血壓水平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與BMI相比,腰圍能更準確地反映腹部脂肪含量,從而更好地反映個體發生高血壓疾病的風險。腰圍和BMI均得到控制組人群高血壓累積發病率最低,男、女性分別為19.7%和16.3%,腰圍未得到控制而BMI得到控制的人群高血壓累積發病率最高,男、女性分別為45.8%和35.4%。
研究結果顯示,BMI不能準確反映體脂分佈情況,而腰圍是更合適的衡量指標。腹部內臟脂肪含量與高血壓有更強的關聯,而腰圍正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積程度的指標。
對此,研究人員指出,在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肥胖、預防高血壓的過程中,不僅要降低體重,更關鍵的是要縮小腰圍,這樣才能更好地降低高血壓發病風險。這一研究論文發表在《中華預防醫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