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訊 國家發改委昨日正式公佈《“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規劃提出積極有序推進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推進上海證券市場國際板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發行人民幣股票。此外,規劃提出,到2015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額目標將達到1000萬億元,並提高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佔社會融資規模比重到22%左右,管理資産規模達到30萬億元。
此前市場對國際板的推出已經有過很多討論,但上升到國家發改委規劃的層面正式提出還是第一次,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消息短期內可能對市場産生一定影響。
短期將對市場造成壓力
“昨日A股的下跌,不排除與國際板的消息有一定的關係。”大同證券(博客,微博)策略分析師劉雲峰表示。浙商證券分析師王偉俊也認為,不管是國際板的推出預期還是直接融資比重的擴大,短期來看對二級市場都是利空,供給預期的增加肯定會對市場心理造成一定壓力。
不過,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認為,國際板的推進符合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和方向,所以此次在規劃中再次強調並不奇怪。長遠來看,國際板是肯定要建立的,只是現在討論國際板的推出可能並不是好時機,因為目前市場的引資能力和速度還不足以承受國際板的大規模抽資需求。目前,股市的引資工作正在進行當中,包括吸引社保基金等長期資金入市等,市場的融資規模和速度應該與之相匹配,而不能不顧市場承受能力一味增加供給。
不會成為長期“陰雲”
那麼,國際板的推出預期會否成為一直懸在A股市場頭頂的一片“陰雲”,始終成為空方的利器呢?
劉雲峰認為,國際板的利空效應是暫時的,隨著相關信息的不斷披露,市場壓力將會被逐漸消化。事實證明,類似利空消息對投資人造成的心理壓力往往遠大於實際壓力,就像當年創業板推出過程一樣,推出前總是説壓力,真正推出了還是可以承受。
李大霄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市場在近年來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以往是一發大盤股就下跌,現在市場容量已經全球領先,承載力明顯增強了。李大霄指出,引入國際板主要存在的是兩種風險,一是價格風險,一是承載壓力。如果説在市場6124點的時候開放國際板,那才真算是引入了一個“炸彈”,因為那時市場平均PE達到70倍,推出國際板必然破壞已有的價格體系,造成大跌。而如今A股市場估值已經回歸合理,市場容量佔比67%的滬深300指數目前的PE是10倍左右,與標普的12倍和港股的10倍估值已相差無幾。目前市場的主要風險在中小盤股,大盤藍籌股的估值已基本與國際接軌,所以價格風險已經不是問題。目前突出的矛盾還是市場疲軟造成的承載力不足,市場需要休養生息的時間,以等待更加成熟的時機。 實習生 祝乃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