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每經評論員 葉檀
1月30日,國家發改委公佈《“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中表示:“推進上海證券市場國際板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發行人民幣股票”。
投資者的恐慌大可不必,這並不意味著國際板馬上就要推出。
從行文上看,推出國際板放在第四部分“‘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主要任務和措施”第五條的第一點中,用筆非常簡練,目標是加快構建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中心。下麵包括國際板、債券、QFII、投資、金融衍生品等,吸引境外機構與個人投資者投資境內金融市場。也就是説,推出國際板是人民幣國際化、上海成為金融中心的必然結果,建立人民幣國際中心,人民幣國際化,不提國際板是不可能的。就像中國證券市場會建立層級體制,就必須有創業板一樣。
其次,從歷史沿革上來看,推國際板的提議並非始於今日,十年前提出,到現在仍未成行。
2011年,國際板曾經成為一時熱題,但在2012年,卻以上海市長的一句話定音。1月16日,在上海市“兩會”記者招待會上,上海市市長韓正説,現在並不是推出國際板的最佳時機,“我想,國際板現在並沒有明確的時間表。”投資者如同陽春到來,如沐春風,股市難得的漲了兩天。目前再提國際板,並不意味著馬上推出,“積極穩妥”是也。
第三,就環境而言,目前也不是推出創業板的合適時機。2010年、2011年,A股市場在國際市場忝列熊蹄之列,每次熊市都是市場反思時期,對於新股發行、借殼上市、內幕交易等反思層出不窮,目前如果推出國際板,則反思未有窮盡。
新年首個交易日,1月4日滬綜指開門綠,收盤于2169點,下挫1.37%;龍年首個交易日,1月30日,在春節期間周邊股市收回失地的情況下,滬綜指再次開門綠,收盤于2285點,下挫1.47%,反映實體經濟與貨幣緊縮、制度弊端三重夾擊下,市場信心動搖,此時絕不是推出國際板的好時機,恐怕今年都不可能推出。
第四,在具體舉措方面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
去年5月19至21日,在2011陸家嘴論壇上,前任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開幕演講中表示,統籌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需要和條件,進一步加強制度設計和論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做好國際板的各項準備工作。可見,當時與國際板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沒有完成。
焦點主要集中于,國際板上市公司募集的人民幣資金是否能夠自由流動,與“我國資本項目下不可自由兌換”是否衝突。如果國際板上市公司的人民幣不用於國外,則不存在資本項目兌換,如果在人民幣資本項目部分可兌換的情況下,通過特定賬戶實行兌換,同樣不存在無法控制的問題。
登陸國際板的公司存在三種可能的形式:一是境外企業的在華機構,二是境外公司主體,三是紅籌股。如果境外企業在華機構作為主體,則不存在異地監管等方面的障礙,如果是境外公司主體上市,則在信息披露、監管規則等方面存在銜接難題,此時需要中國與國外監管機構的合作與溝通,既然中國的公司可以在美國等地上市,遵從當地法律,則在中國境內上市的公司理應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這是中國證券監管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實戰演練。當然,如果主要是紅籌股上市,則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證券市場國際化意義不大,不過是紅籌股從香港回歸內地,再圈一次錢。
最後,要強調的是,國際板推出難以避免。除非中國停止人民幣國際化腳步,停止證券市場的發展腳步。
從康菲石油等案例來看,國際知名公司洞悉本土化運作的精髓,絕非市場中的道德君子。誰也不會天真到認為國際知名公司到A股市場上市,A股市場就能自然凈化。但通過越來越多的大公司上市,將倒逼監管層在實際上而不是在條文上與國際接軌,我們不應該指望公司自律,而必須指望規則的公平。事實上,在美國借殼上市的中概股,同樣存在種種信用弊端,通過一輪洗牌,相信今後借殼的投機者將知難而退。而反觀國內,提高借殼上市的門檻同樣是大勢所趨。
國際板推出圈不圈錢其實是個偽命題——如果制度允許圈錢,那麼不管什麼公司上市,境內也好、境外也好,主板也好、創業板也好,為什麼不圈錢?如果制度能夠保持公平底線,讓市場説話,改變發行股份過少、解禁股成本過低,以公司的質地與回報論英雄,那麼,上市公司的家數就不是個問題。
如今國際板引起如此大的爭議,是因為有了創業板等公司的前車之鑒,投資者如臨深淵,這實在不是國際板與創業板之罪,而是圈錢市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