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我們都是扮演熟人的陌生人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0日 11: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親戚是如何變重要或不重要的?

  我們都是扮演熟人的陌生人

  我們不想要一個扮熟人社會。我們想要:將親戚與親戚聯絡在一起的,不是彼此的利益,而是親密的情感;將人與人聯絡在一起的,不是血緣的紐帶,而是內心的默契。

  文/黃俊傑

  世界上有一群奇怪的人:他們不能讓你放心説心事,偏偏又是你最信任的人;他們總是互相攀比,卻堅持互相扶持;他們會因年夜飯誰埋單而勾心鬥角,但在彼此生病時卻守候床邊;他們即便用一生時間相互詆毀,在葬禮上也會為對方嚎啕大哭……他們是歡喜冤家,是麻煩製造者,是衰人也是貴人,是你人生肥皂劇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他們是你的親戚,是按照習俗逢年過節必須相見的人。

  儘管學界流傳著中國是熟人社會、半熟人社會、步入陌生人社會的不同判斷,但你依然不知到底自己身在哪種社會——回到生活本身,那些如今春節也難見上一面的親戚們,與我們的關係依然是帶著功利與人情糾結的利益共同體。如果説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親戚卻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説中國正在步入陌生人社會,為什麼熟人還是這個“陌生人社會”的通行證?

  古人的親戚之説,親指族內,戚言族外。而今時今日,你可在淘寶將一個陌生人叫做“親”,卻甚少如此親熱地稱呼與自己同樣血型的親人。偶然你會發現,我們的社會只是一個“扮熟人社會”;我們彼此之間,只是扮演著熟人的陌生人。

  親戚是如何變不重要的

  2012年,一張教人如何稱呼舅舅、舅媽等簡單常識的“親戚關係圖”在網絡上成為了過年回家的必備之物。有人説:“以後哪還會叫錯啊,都沒什麼親戚了。”亦有人説:“計劃生育將會使這些家庭稱呼和關係漸漸遺失。以後的家庭將不再有叔叔、舅舅這些稱呼;更不會有妯娌、連襟這些關係。”

  曾有中國十大冷漠城市排行榜,北上廣深名列其中。摩登城市似乎總是少了些人情味——紐約世界貿易中心設計者之一的王昭藩有一個觀點,超過80層的高樓對人的心理會帶來很大的壓力,容易造成恐慌與緊張感。摩天大樓將人與地面分隔開來,少了人情味,加了孤獨感。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但對患上“摩天大樓綜合徵”的城市人來説,對鄰居、親戚回憶,只有在膠片拍攝的舊合照上才能找回來。

  即使在中國的農村,一切也在發生變化。《宋村的調解》裏要講的就是:“村民正在日益理性化,鄉村社會呈現出結構混亂的態勢,共同體不斷趨於解體,傳統的地方性規範式微,無法內生出權威和秩序。”

  難道親戚正在變得不重要?是因為越來越多城市的移民、越來越廣泛的網絡生活、越來越受重視的規則與契約、漸漸被西方改變的觀念、弱勢群體對社會公平持續的訴求,還是因為80後那些長大的孩子已習慣了孤獨?

  你因競爭殘酷逃離北上廣,又因沒有關係逃回北上廣。那些遠離北上廣後依然懷才不遇的年輕人有一個發現,就是要拼爹、拼人脈的小城市,依然是他們無法適應的生態。一個城市的生活半徑越大,市民的熟人變得越少;大城市像陌生人社會,小城市則像熟人社會——飄一代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一個理想主義者註定無所作為的故鄉。

  你早已不習慣傳統的交往,網絡讓所有人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用E-mail和另一個“格子”的同事交談、用淘寶給“親愛的”送生日禮物、用SNS接通異地戀,自問擁有洲際的社交網絡——但有研究表明,一條村落到150人就將面臨分裂,微博上那151個與你互粉的人最終也只是虛假繁榮。網絡社會才是真正的陌生人社會。

  你以為自己觀念已與國際接軌。全球化與商業化也許無法消滅潛規則,但起碼讓銀行排隊和先簽合同在中國成為一種習慣。但你總有一天會發現,在陌生人社會不守規則、在熟人社會遵守規則的結果殊途同歸:就是你會成為所有人的陌生人。

  與其説我們想要一個陌生人社會,不如説想要一個合理的遊戲規則。在那些寫慣白條的溫州老闆紛紛跑路之後,有官員表示這是對溫州“熟人社會”規則的否定,輿論則用“熟人溫州”要走向“規則溫州”來點題——讓靠親戚“辦事”變為不需要或冇可能,亦是一種進步。

  弗裏德曼如是描述“陌生人社會”:“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護我們,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脅我們,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們的孩子,建築我們的房子,用我們的錢投資……”你早期盼這種社會到來——因為沒有熟人,你考不上公務員、撞了車才發現沒人認識你爸,甚至連微博都不知怎麼去加V;即使社會學家信誓旦旦説“陌生人社會”已來到身邊,你依然進不了國企,看個小感冒依然要排3個小時的隊……至此,你是否終於稍微明白自身的處境?

  沒有足夠關係,你就淪入下流社會;熟人不夠多,你就淪入陌生人社會。

  親戚又是如何變重要的

  在我們生活的A面,正呈現出陌生人社會的面貌。但在我們生活的B面,熟人社會依舊得到了繼承——房子的首付是小夫妻雙方家長湊的;工作是父親的兄弟幫忙找的;本來辦不成的事是叔叔幫忙辦成的;和你結婚談條件的,不是你老婆,而是你丈母娘。

  《大河報》有文章《潘基文祖上來自中國河南滎陽》説:“聯合國新當家潘基文的老家風水備受矚目,其堂兄弟自豪地把運氣歸功於附近一座山的形狀:‘看,它多像一隻鶴,展翅欲飛。300年來,我們一直知道這裡會出偉人。現在,他終於來了’。”

  這樣的論調未免有點讓人尷尬。我們津津樂道奧巴馬的弟弟是河南女婿,記住了説“我不是中國科學家”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是錢學森的堂侄,我們裝孫子還不夠,還要認親戚,並樂此不疲。

  如果説步入陌生人社會是小趨勢,慾望日益熾盛則是大趨勢。親戚反而變得更重要了——你怕上當、怕受騙、怕被宰;你覺得理財顧問故意讓你虧損,保險經紀總是不想理賠,醫生做手術還是熟人放心;你以為認識交警的可以不用罰款,認識教育局的可以讓孩子上好學校;你還以為,有個先富起來的親戚,你就是後富起來的那一個。

  這是因為潛規則依然存在,因為被拉大的財富差距,因為沒有熟人就沒有安全感、不是熟人就沒有信任感,甚至還因為對人情冷漠的恐懼感。

  《禮記禮運篇》説,禹以前天下大同,此後才有“家天下”。傳統帶著慣性進入我們的生活——《南方週末》曾有報道,為撰寫博士論文,北大社會學系博士生馮軍旗在中部一縣城挂職兩年,發現“政治家族”相當普遍,如以一家族産生5個以上副科級幹部為“大家族”、5個以下2個以上為“小家族”來算,小縣城內竟然有21家政治“大家族”,140家政治“小家族”。

  “每個人都有250位朋友,80%對你毫無幫助。”據説這是聽一堂課要38萬、“國際競爭力和微型利潤管理專家”黃力泓説過的話。即使朋友可用二百五來計算,但飄一代在陌生城市依舊根基淺薄;小城市親戚關係盤根錯節,當中掌握錢權者,足以進入最有利用價值人物排行榜——所以,坊間流傳有“關係哲學”:“有關係就沒關係,沒有關係就有關係;沒有關係的找關係,找了關係就沒關係。”

  陌生人社會有規矩,那規矩也只對陌生人講。抱怨社會不是陌生人社會的人,也許是因為熟人還不夠多;抱怨社會不是熟人社會的人,是因為熟人幫的忙還不夠多。

  親,誰才是你的“親”?  

  “老闆問:你吃了多少錢?梁伯答:七塊半!果斷找完2.5元後,老闆又繼續在灶頭煮粥,連頭也懶得抬一下。老闆説,20多年沒有記過一次賬,收多收少全由顧客説了算。”

  這個媒體描述的場景,發生在廣東佛山獨樹崗市場的七家早餐店中,它們用的是“自己算錢給錢”的不記賬經營法。他們將信任交給了客人:“客人即便遇到身上的錢不夠,也會第二天補上。”

  這才是“熟人社會”應有的溫度。在某個時刻,我們覺得這個身份模糊的社會,到底是熟人社會還是陌生人社會根本就不重要——熟人社會應該是熟人也要遵守契約的社會,陌生人社會顯然也不是一種不敢扶跌倒老人的社會。

  我們擔心的是,自己其實只學會了陌生人社會以利益、效率為先的功利心,卻沒有學會公平的精神、規範的制度與遵守契約的道德;我們只是延續了熟人社會的講關係、講潛規則,卻忘記了熟人社會的信任感與人情味。

  你向親戚提出各種麻煩的委託,同時也接受親戚各種麻煩的委託——親戚有時是“麻煩”的。是的,在資源緊張又分得不夠均勻的世界,親戚是最“有用”的關係;是的,城市移民早就不想春節擠火車回家,工作狂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打電話,小清新年假要去旅行不能回老家,中老年人因為父母過世彼此感情變淡,以致親戚的名字在通訊錄中越來越少——但你也許看不見自己的內心:雖然朋友、同學、同事、網友都是你的“親”,但在人情冷卻的社會,你對親密關係的需要、對熱情與關懷的需要、對安全感與信任感的需要,才是親戚可給予你的最貴重之物。畢竟,他們對你的所有關注,往往都是無動機的、純天然的。

  請不要用“有用”來浪費你的親戚關係。親戚應該是上天賦予每個人最基本的“朋友”,這才是“陌生人社會”;親戚應該是你無私去愛的那個人,這才是“熟人社會”。

  不妨回家看看,重溫一下單純的親戚關係——其實我們都不想要一個扮熟人社會。我們想要:將親戚與親戚聯絡在一起的,不是彼此的利益,而是親密的情感;將人與人聯絡在一起的,不是血緣的紐帶,而是內心的默契。

熱詞:

  • 熟人社會
  • 下流社會
  • 朋友
  • 大家族
  • 陌生人社會
  • 親戚
  • 家天下
  • 大河報
  • 南方週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