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我最近寫了一篇關於結構性失業的文章,結構性失業的意思是指一些人失去工作,不僅僅是因為市場上的需求相對弱,也是因為他們的技能與當今的職業需求不太匹配。舉個例子,比如現在美國滿地都是很有經驗的汽車製造業工人,但是社會上更需要的也許是一位腫瘤專家。結構性失業的典型原因在於三個T:貿易(trade)、技術(technology)和改變的口味(changing tastes,比如消費者以前喜歡CD,但現在喜歡iPod)
我們關心結構性失業,是因為結構性失業現象可能意味著在經濟大衰退期間失去的工作崗位,或許不會因為經濟復蘇而再重新回來。並且,這一點對於公共政策有很重要的暗示,即政府能夠並且應該幫助失業人群,解決就業。
基於商業週期循環的力量和結構性的力量很難令人解脫。尤其是結構性的力量,比如在美國製造業領域內可能將存在一個長期的不景氣,普遍的需求比較弱,以及商業活動都普遍感受到了一個成本削減壓力。一個微弱的經濟體也能給僱主們一個藉口去開除很多有生産力的熟練工人。
在以前的經濟衰退中,我們都看到了類似現象。經濟學家Erica Groshen 和 Simon Potter的論文針對這一現象做了大量的研究,陳述了關於結構性失業的很多原因。當然,我們一下子很難知道結構性失業到底有多少。我們或許直到就業市場復蘇的時候也不能確切知道結構性失業有多少人。
在以前的經濟衰退中,影響勞動力市場的有相關很多因素。很多人被解雇,但是他們不久又會得到新工作。這在2007年以前看起來不是問題。
現在,我們根據勞動力市場中的一些數據可以看出,一些新工作被創造出來了,但是一些人仍然持續的失業。最長的失業時間達到了27個月。其中,也有很多人失業了6個多月。
或許,一些長期失業的工人不能被再次雇傭,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但是目前看來,結構性失業是其中一個很有説服力的解釋。我們不能忽視結構性失業現象,並且希望公共政策能夠充分重視以應對這種結構性失業。摘自Economix博客,編譯 嚴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