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日本憑什麼打造軟實力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8日 13: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都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當今的日本,似乎是江河日下。1990年代被稱為“失去的十年”,本世紀頭十年又被稱為“第二個失去的十年”。2011年的地震、海嘯、核泄漏,禍不單行,仿佛是給日本衰落的命運貼上了封條。然而,也恰恰在此時,美國日本研究的泰斗Donald Keene以89歲的高齡宣佈要變成日本人,頗為轟動。甚至英國的《金融時報》還為此刊登了一大版訪談。這對士氣低沉的日本來説,無疑是雪中送炭。難怪他一夜之間成為日本的英雄。

  Donald Keene不為中國人所知。這沒有什麼奇怪的。他的主要工作,是向美國介紹日本文化。而且,他寫的東西大多平鋪直敘,講的事情多,思想卻少,不是個原創性學者。不過,在美國的日本研究學界,即使是對他不服氣的人也承認,美國的日本研究是他一手奠定的。

  他16歲時,從哥倫比亞大學贏得了獎學金,花59美分買了本《源氏物語》的英譯,購買的原因,就是在這個價位上每一美分買到的字數最多。想不到這竟使他對日本入迷。無巧不成書,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措手不及,招了一批有語言天賦的年輕人集訓日文。Donald Keene側身其中,得以審訊日本戰俘,翻看日本士兵日記,對日本的興趣和了解都不斷深入。戰後,他執教哥倫比亞大學50多年,使哥倫比亞成為日本研究的重鎮。新一代學者難免覺得他的東西沒有思想深度。但是,他日文好,讀得博,什麼都寫,也正好滿足了日本學研究起步時期對介紹性讀物的需要。

  戰後的日本人,對美國崇拜得五體投地,似乎是個美國人就可以請來當國師。美國人如果虔誠地來當日本文化的學生,日本人更是受寵若驚、禮遇有加。像三島由紀夫這樣的大腕作家,也曾畢恭畢敬地把自己的文集題贈給研究日本的美國學生。Donald Keene這種哥倫比亞的大牌教授,臨死前要變成日本人,這對當今陷入沉淪之哀的日本,當然是一劑強心針了。

  Donald Keene要變成日本人,也足以體現日本軟實力的威力。Donald Keene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構成的一個學界。他們這些為了和日本打仗而被美軍招募集訓的語言天才,戰後成為美國東亞研究特別是日本研究的開山祖師,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日本在美國的代言人,不少最終拜倒在日本文化腳下。

  1994年我剛到美國時,東亞研究還是日本方面佔優。一位台灣同學説:美國人對中國的偏見,經常是從日本人那裏學來的,但最終變得比日本人對中國的偏見更討厭。這就是Donald Keene這些人的作用。比如Donald Keene對日本士兵充滿同情,説他們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國家的戰爭機器部件。但到中國看有關抗日的展覽,則本能地反感,覺得那是在宣揚仇恨。就連偏袒慣日本的《金融時報》的記者,在這一點也不得不與之保持距離。當然,最近二三十年,中國學在美國崛起,東亞研究裏的中國研究成了重頭,日本學者難以一手遮天,美國人那種對中國的日式偏見也退潮了。但是,Donald Keene還是讓人們不得不驚嘆:日本是憑什麼贏得了他的文化忠誠?

  這是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但是,有三點觀察值得和大家分享:第一,日本戰後的發展,不僅是個經濟成就,也是個社會、文化成就。特別是日本貧富分化小,犯罪率低,對美國當然有吸引力。《華盛頓郵報》前駐東京記者站的站長寫過一本書,叫做《作為你的鄰居的孔夫子》,把日本稱為孔夫子的國度,社會和諧安寧謙讓,令美國望塵莫及。孔子是中國的,這塊金卻貼在日本身上。

  第二,日本以自己的傳統為驕傲,而這種傳統滲透在現今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被放進博物館裏的古董。像Donald Keene這種深愛日本傳統價值的人,覺得生活在日本、變成了日本人,就進入了自己鍾情的文化中。這常常是充滿文化斷裂的中國所望塵莫及的。美國的孔子迷其實也不少,但他們大多覺得那是過去的中國,不是現在的中國。要找孔子還得去日本。

  第三,日本政府雖然對美國研究日本的人士極盡籠絡之能事,但還是以一種開放社會的方式推展民間的文化交流,讓美國人接觸真實的日本人。從Donald Keene的經歷就可以看出,恰恰是當他接觸到並沒有忠實執行國家意志的日本人時,才對日本有了一種人道的同情。只有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交往,才能達成文化的理解和同情。國家、意識形態在這個過程中越淡化,自身文化的軟實力才會越強。這些方面,值得構造軟實力的中國深思。

熱詞:

  • 日本研究
  • 軟實力
  • 日本士兵
  • Keene
  • Donald
  • 日本戰後
  • 日本傳統
  • 日本政府
  • 日本文化
  • 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