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鋼鐵業産能過剩刺骨寒冷 5年從暴利走向虧損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8日 09: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潘強

  鋼鐵行業這個曾經的暴利行業從利潤20%走到虧損邊緣,只用了5年的時間。

  中國巨量的鐵礦石需求並未帶來“量大從優”的買方優勢,相反,國外三大礦山巨頭卻賺得缽滿盆盈。

  過去的幾年,中國鋼鐵行業總體上技術含量更低的長材品種比板材品種盈利更強的尷尬局面一直存在。

  2011年12月19日,在上海召開的鋼鐵行業運行分析協調會上,一位與會代表説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今年以來我國鋼鐵行業運行總體平穩,但10月份以後,鋼鐵行業運行出現新情況,企業生産經營難度加大,市場倒逼機制進一步強化。

  緊隨其後,12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佈《關於做好兩節兩會期間工業經濟運行組織協調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加大組織協調力度,幫助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克服生産經營中遇到的困難,防止出現大面積資金鏈斷裂”。

  雖然未提及鋼鐵行業,但該文件第二天就以簡訊的形式被刊登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官方網站上。

  這絕非危言聳聽。對於國內鋼鐵行業而言,冰冷刺骨的寒冬來得更快了些。中鋼協2011年10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77家大中型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僅為0.47%,環比下降82.6%,處於歷史最低水平,虧損面由9月份的9家增至25家,虧損面擴大為32.5%,虧損額為21.25億元,比9月份增加18.3億元。

  中國第二大鋼鐵公司——鞍鋼在1至10月份創造了1927.07億元的銷售總收入,但其利潤僅有26.94億元,銷售利潤率跌至創紀錄的1.4%。

  同樣另一組數據也印證了行業利潤已跌至冰點的事實。2011年1~10月,500萬噸以上鋼鐵企業利潤率下降到了2.99%,而大部分國營鋼鐵企業利潤率低於2.99%這一水平。

  “原材料價格上漲,運營資金趨緊,鋼材價格持續下滑,鋼鐵全行業已經陷入全面虧損邊緣,10月份的利潤總額和銷售利潤率已分別降至13.8億元和0.47%。”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張長富在12月17日召開的“2012年中國鋼鐵市場展望”年會上發出如此感慨。

  在2006~2007年的好日子裏,鋼鐵行業的毛利率可以達到15%~20%。如今,鋼鐵業卻面臨全面虧損。

  上遊:高高在上的鐵礦石價格

  業內人士分析,鋼鐵業從高峰迅速滑落到谷底,上、下游的雙重夾擊是主要致因。

  在我國鋼鐵産能大幅擴張的同時,由於國內鐵礦産資源並不充裕,作為上遊的鐵進口礦石(以品味63.5%的鐵礦為基準)價格連年持續大幅增長。2000年,中國鐵礦石進口6997萬噸,2005年達到2.75億噸,到2010年進口量已經達6.2億噸。進口礦産消費比例從2000年的25.21%持續增長至67.72%。

  過去幾年裏,中國巨量的鐵礦石需求並未帶來“量大從優”的買方優勢,相反,來自中國的需求推漲了全球鐵礦石價格走勢。鐵礦石原材料價格芝麻開花節節高,從2000年進口鐵礦石的價格約在20~30美元/噸一路飆升,逼近200美元/噸。“瘋狂的石頭”價格翻了好幾番。

  2011年,鐵礦石價格高位寬幅震蕩,振幅在120~200美元/噸。由於中國強勁的需求,鐵礦石價格于2月中旬創下193美元/噸的記錄,儘管下半年有了明顯的跌幅,10月鐵礦石價格跌至120美元/噸,隨後因中國鋼廠補充庫存,價格又升至134~136美元/噸。由於前幾個月價格很高,全年的價格平均大約仍在170美元/噸的範圍。

  另一方面,國內鐵礦石庫存量仍然上升。截止2011年11月末,國內主要港口鐵礦石庫存量為9733萬噸,同比增加2571萬噸,增幅為35.9%,消化這些高價位買下的鐵礦石,成為許多鋼鐵企業的一塊心病。

  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三大礦山巨頭牢牢壟斷上遊供應,憑藉壟斷優勢,不斷蠶食鋼鐵業的利潤空間。據主管部門一份內部統計報告顯示,2010年國內大中型鋼企實現利潤897億元,折合美元計算(按照2011年2月17日人民幣匯率1美元=6.5846人民幣元)約合136億美元。而必和必拓全年凈利潤為170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鋼鐵行業的總體利潤,甚至不及必和必拓一家礦山的利潤。

  分析人士認為,三大礦山巨頭“獲取巨大利益後仍不滿足,繼續對國內鋼鐵企業敲骨吸髓”。從2010年開始,一年一談的鐵礦石長協價被三巨頭摒棄,由一季一談的季度價取而代之,並逐步過渡到指數化定價。原因在於,過去的幾年,鐵礦石現貨市場價格大多數時間高於長協價,將長協價格逐漸向現貨價格轉化,礦商便能攫取更大利潤。

  下游:“跌跌不休”的鋼價

  在下游,鋼鐵業同樣面對著萎靡不振的市場需求和“跌跌不休”的鋼價。

  2011年上半年鋼材價格短暫上漲,但是從三季度市場需求開始走低,鋼材價格率先下跌,之後延續弱勢至今。

  就國內市場需求看,2011年以來房地産繼續實行嚴厲的調控政策,商品房更是重點調控對象。目前雖形勢仍不明朗,但2012年商品房繼續實行嚴厲政策幾乎是板上釘釘。商品房投資增速面臨繼續下滑的風險,全年商品房對鋼材消費的提振繼續低迷,增速或出現負增長。

  此外,交通基礎設施及相關設備的用鋼需求預計將繼續下降。

  由中鋼協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1~10月我國總計出口鋼材4099萬噸,其中10月份出口環比出現大幅回落,降幅達9.26%。業內人士分析,導致其下降的主要原因來自外部——自二季度以來,國際鋼價持續下跌,美國粗鋼産能利用率的下滑也同樣反映了外需低迷的現狀;歐洲方面,歐債危機愈演愈烈,鋼鐵市場情緒繼續惡化,嚴重需求萎縮。

  産能過剩怪圈

  産能過剩問題一直困擾著國內鋼鐵企業。“十五”以來,我國鋼鐵産能持續快速增長,“十一五”期間,我國鋼鐵産量比上一個五年增長了2.75億噸,增幅達80%,至2010年已佔全球鋼産量的44%。

  到了2011年,國內鋼鐵産能産量繼續穩步增長。據中國聯合鋼鐵網的測算,2011年國內新增高爐63座,煉鐵産能合計8559萬噸,其中華北的唐山地區新增高爐最多。

  中鋼協副會長張長富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11年1~10月,鋼鐵行業投資再次出現明顯增長,黑色金屬礦採選、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産投資4165.2億元,同比增長18.9%,2010年同期的增速只有1.6%,增速同比加快了17.3%。這表明,在産能過剩大背景下,鋼鐵行業仍存在産能擴張增長的現象。可以預見的是,這些投資都會逐漸在2012年後開始逐漸兌現為産能。

  從數據來看,在近兩年新增高爐中,有效容積達到3000立方米的僅5座,佔比僅為6.5%。相比之下,有效容積為1000~2000立方米的佔新增總量的74%。這表明中小型企業成為新增産能的主力軍。

  據有關權威媒體的統計,2012年預計新增高爐仍舊較多,計劃新增高爐為32座,煉鐵産能約4816萬噸,其中長材及冷軋類産品新增産能較多。

  據該媒體的預計,在同時考慮淘汰落後産能的情況下,預計到2012年末,我國粗鋼産能將達到8.7億噸左右,煉鐵産能凈增仍超過1億噸。即使在未來一年內將現有400立方米以下高爐全部淘汰,粗鋼産能仍高達8億噸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産能嚴重過剩的環渤海地區仍是投資熱點地區。2011年1~10月份環渤海地區共完成鋼鐵項目投資額853億元,佔全行業投資比重的27.2%,投資增長的比重最大。

  然而,環渤海地區已聚集了3億噸以上的産能,産能已嚴重過剩,50%左右的産品需要向東西南北中各個方向擴散。

  投資資金來源同樣值得關注。2011年前10個月的鋼鐵投資中,非國有鋼企的投資額是國有鋼企投資額的2.1倍,比去年同期1.5倍還高,而且非國有鋼企投資資金中2/3來自銀行。其中國企投資額是1152.6億元,同比微降0.38%。國企投資額中自有資金為594.2億元,佔到國有企業總投資的51.6%。而非國企投資額為2358.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9.4%。非國企投資額當中自有資金為787.5億元,佔其投資比重的33.4%,超過1500多億的非國企投資是借銀行的錢。

  據業內人士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與更多生産板材的一些國有大型鋼鐵企業相比,主要生産長材的民營鋼鐵企業利潤空間要相對大一些,這些企業的生産規模往往不大,只有擴建生産線,才可能進一步降低成本,賺到更多的錢。

  此外,與一些大型鋼鐵企業受困于國家原則上不核準新的鋼鐵項目相比,居於地方的小鋼鐵企業更容易違規上馬新項目,由於鋼鐵生産也是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有的地方政府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綜合來看,2012年,我國鋼鐵行業將繼續面臨産能過剩壓力的事實已毋庸置疑。

  “中國鋼鐵行業産能過剩已經是常態,只是期望今年總體供應過剩問題有所改善。”一位大型鋼鐵貿易商表示。然而,目前國內鋼鐵行業的産能擴張問題並不樂觀,産能過剩似乎並無緩解跡象且在繼續加劇。

  突圍方向

  面對新的危機來臨,國內鋼鐵企業紛紛借道淘汰落後産能、節能減排之名,繼續擴大産能,大量投資“軋、板、帶”等高附加值産品的方式突圍。

  “十一五”期間,國內冷軋産品産能在持續高速擴張。數據顯示,2011年1~10月,全國重點大中型企業熱軋寬帶鋼軋機生産總量累計1.12億噸,同比增加3.5%,其中供冷軋等下步工序用料為3977萬噸,同比增加10.9%,佔其産量比重為35.4%,為近年來最高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國內計劃新增冷軋生産線33條,設計年産能1844萬噸;鍍鋅20條,年産能993萬噸;硅鋼6條,設計年産能160萬噸。至2012年末,我國冷軋年産能將達1.2億噸,是2008年的近兩倍;硅鋼1530萬噸,為2009年産能的兩倍還要多。

  然而,事實證明,結果卻是“種瓜得豆”,適得其反。

  就2010年中國鋼鐵行業各不同品類盈利能力來看,以長材為代表的線材、螺紋鋼的盈利能力在80%的時間段裏比冷熱軋、中厚板等板材品種要多一倍的利潤。

  一般來説,技術含量更高、門檻更高的産品理應比門檻低的産品獲得更高利潤。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國鋼鐵行業總體上技術含量更低的長材品種比板材品種盈利更強的尷尬局面一直存在。

  2008年金融危機後“鐵公機”等建設工程得到了大量投資,對於那些精力還在長材等中低端産品線中小鋼鐵企業,這不啻為極大利好—不僅成為救命稻草,而且還抓住了機會大賺特賺。

  2011年1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佈《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了鋼鐵企業的發展方向:加速調整産品結構、優化技術裝備、提高創新能力,今年以來全面實施市場高端化和差異化戰略,大力研發優特鋼等高端産品,打造國內重要的精品鋼材基地。

  面對微利困境,國內鋼鐵業的針對舉措似乎還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能不能找到一劑標本並治的良藥,選擇一條合適的路徑,真正地突圍出去,仍然在考驗著中國鋼鐵行業的應變與救贖能力。

熱詞:

  • 鋼鐵業
  • 産能過剩
  • 鐵礦石進口
  • 全球鐵礦石
  • 中國鋼廠
  • 産能利用率
  • 寬帶鋼
  • 鋼鐵企業
  • 長材
  • 冷軋産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