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CNTV名家專欄 >

巴曙松:憤怒不是金融危機的終點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6日 12: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巴曙松

  在讀完《眾魔在人間》的中譯本併為這本書撰寫序言時,此次危機的發源地華爾街正充滿怒火。“佔領華爾街”的活動一度如火如荼,並擴散到全球不少城市。恰好與這個現實形成呼應的是,《眾魔在人間》最後一章的標題就是“對體制的憤怒”。憤怒當然可以作為一本書的結束,因為在詳細介紹了此次次貸危機的形成與演進過程之後,對於在危機中推波助瀾的金融機構,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從整個金融危機的應對和發展歷程來説,憤怒,並不會成為金融危機的終點。

  從歷次金融危機的形成與演變過程看,金融危機通常會經歷幾個十分典型的發展階段。首先是危機帶來的市場恐慌與大幅波動,隨後是對危機的診斷,進而根據診斷對經濟金融體系進行調整或者對監管體系改革完善,最為關鍵的階段則是在不同主體之間分配損失,最後才可能促使金融體系實現再平衡。目前看來,次貸危機發展到現在,應當説大致處於損失分配的階段,而這個階段最容易引發爭端和憤怒。損失者會憤怒,因為財富縮水和經濟利益損失,例如目前佔領華爾街的部分美國公眾。需要承擔損失者也會憤怒,因為這些人和機構認為自己無辜捲入危機並且不願意分擔損失,例如當前的德國。

  也許,金融危機的價值,就是在金融市場的衝擊下促使不同利益主體反思。這種反思可能表現為監管體系的完善,也可能表現為不同人群的憤怒。憤怒如果指向危機的真正病灶,對危機之後的再平衡是有積極作用的。這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深入了解危機的形成與演變,就成為應對危機、總結危機的重要內容。

  《眾魔在人間》一書對2007年爆發于美國隨後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的起源進行了細緻的描述,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背後的故事”。該書的作者是兩位財經記者:貝薩妮麥克萊恩和喬諾塞拉。麥克萊恩女士曾就職于高盛,現在是《名利場》的特約編輯。她和彼得艾爾金德合著的《房間裏最精明的那幫人》一書,曾剖析了安然公司的醜聞。諾塞拉先生目前是《紐約時報》商業版的專欄作家,他和麥克萊恩女士都曾長期任職于《財富》雜誌。

  該書依編年體例展開,提供了大量素材,描繪了此次金融危機的起源:美聯儲為刺激經濟而採取極端貨幣政策所造成的資産泡沫膨脹,及缺乏嚴格統一監管的金融機構的不可遏制的貪婪。該書名借用了莎士比亞劇作《暴風雨》中的一句臺詞“地獄空蕩蕩,眾魔在人間”(Hell is empty, and all the devils are here)來作為書名。

  在該書中,被作者批判的惡魔比比皆是——金融危機中的那些卑劣人物、追逐金錢與地位的華爾街富豪們,還有曾被尊崇為全球經濟增長大師而現在聲譽日漸掃地的前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作者認為格林斯潘所信奉的自由市場可自動調節的看法,實際上助長了金融市場上規避監管的種種魯莽行為,而這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在該書中,作者也對所謂“每個家庭都應該擁有自己的住房”這個美國神話進行了深刻的審視和反思。也許在初期,基於此信念建立且發展起來的住房信貸市場運行良好;但不可否認的是,隨後充斥于住房信貸市場的種種欺騙行為皆以這個信念為掩飾,並使一些美國人住進了自己本來負擔不起的住房裏。同時,大量形形色色的相關金融機構應運而生,這些金融機構不僅依賴次級貸款市場生存,更借此大發橫財。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虛妄而且貪婪的假設之上:所有這些房貸還款,包括許多超過貸款人還款能力的房貸將會持續流入,從而支撐這個遊戲一直持續下去,而房價也會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

  使危機風險不斷擴散的是,華爾街內外的很多人也同樣有意或者無意地強調這個假設,包括政客、投資銀行家、金融投機者以及房地産投機者。他們雖懷著不同的動機,卻不約而同地認同“房地産價格不會下跌,而且房貸再融資可永遠持續下去”這一假定。當風險累積進而爆發為金融危機時,當數百萬貸款違約者的住房被銀行收回時,金融危機的事實嚴酷地告誡所有的參與者,金融市場不可能永遠構建於假設和錯覺之上,只有當潮水退去時,我們才知道誰在裸泳。

  在本書中,沿著作者梳理的線索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初,銀行向貸款購房者收取每月房貸還款的這個簡單交易開始逐漸複雜化,在華爾街的大力助推之下,最終發展成為一個“證券化”的多環節遊戲。這個遊戲實際上意味著華爾街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出現了重大的轉變:放貸銀行不再把這些房貸留在自己的資産負債表上,而是將其出售給貸款打包者。然後,這些貸款打包者將這些個人房貸打包成按風險分層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在收取相關費用之後,貸款打包者通過金融市場將這些證券推向全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證券越發複雜且風險隨之增大。與此同時,相關的房貸也經歷了同樣的變化。在此過程中,由於美聯儲長期採取低利率的貨幣政策,房貸市場的規模激增,這個遊戲的規模亦隨之膨脹。沒有人擔心房貸違約的風險,因為房貸債務的所有權一直在不斷換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一直有“下家”在“接手”。為了使這個遊戲一直保持“活力”,就需要更多的房貸。所有這些因素互相強化,這個遊戲似乎可以一直玩下去。

  不幸的是,狂歡總有結束的時候。當負債過度的住房擁有者停止支付房貸還款時,所有這些證券的價值開始下跌,這個遊戲走向結束。隨之而來的恐慌迅速蔓延並演變為金融危機,造成的直接結果是:美國兩大房貸巨頭“房地美”和“房利美”被政府接管。華爾街的五大投資銀行,一個破産,一個被合併,剩餘三個改組為銀行控股公司。更為糟糕的是,爆發于美國的金融危機迅速傳導到歐洲乃至全球,至今還衝擊著全球經濟金融體系。

  對危機進行反思,對危機中的貪婪爆發出憤怒,説明危機還處於演進過程中。只有從憤怒中找到危機改進的方向,落實為體制改進的措施和行動,才是真正結束危機的關鍵。因此,筆者認為,通過閱讀本書在內的一系列關於美國次貸危機的著作,有助於更為深入了解這場正在演進中的危機,並且把我們對華爾街的憤怒轉化為理性的應對措施,促進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

熱詞:

  • 金融危機
  • 巴曙松
  • 支持證券
  • 眾魔在人間
  • 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