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脫虛入實”靠政策更靠創新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3日 14: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上海1月13日電(記者沈而默、王濤)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防止虛擬經濟自我循環和膨脹。

  業內人士認為,解決目前確實出現的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現象,需要多管齊下,不僅需要政策監管、引導,更多地要依靠創新驅動實體經濟發展。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諸建芳表示,之所以本次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業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金融業得到了大的發展,金融市場的基礎體系已經建立,如過去困擾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等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另一方面,近年來金融發展中出現了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問題,導致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虛擬經濟存在自我循環和膨脹的現象。

  實際上,融資難、融資貴已是目前經濟運行中較為突出的矛盾。根據中國票據網公佈的信息,2011年底,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中西部四個區域的票據直貼利率都達到了驚人的月息8%水平。

  由於流動性的持續收緊,票據市場利率去年下半年持續飆升,國慶節前後直貼月利率甚至一度飆升至13%。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袁志剛表示,2011年由於通脹高位運行,流動性收縮得相當厲害,所以存款不斷下降,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不斷提高。

  在實體經濟為融資問題傷腦筋的時候,金融機構風景這邊獨好——興業銀行最新發佈的業績快報顯示,2011年全年實現凈利潤(歸屬母公司股東)255億元,同比增長近38%,而浦發銀行2011年實現凈利潤總額272.36億元,同比增42.02%。

  不僅如此,虛擬經濟中“以錢生錢”的巨大利益甚至引發了實體經濟的資本外流。這一現象在2011年顯得格外突出。

  對2011年上市公司半年報不完全統計,購買理財産品和發放“委託貸款”的上市公司均逾50家,購買資金額度和累計貸款額度分別超過200億元和160億元。

  海螺水泥公告稱,為提高經營資金使用效率,將總金額為40億元的經營資金投資于信託和銀行理財産品。重大裝備製造行業的龍頭企業陜鼓動力亦累計斥資26.5億元購買理財産品。

  此外,包括中衛國脈、士蘭微、東阿阿膠、漫步者、雙匯發展等公司都斥資上億元購買理財産品。在這些投資産品中,多為1年期短期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5%-6%不等。許多做實業的公司願意花大氣力“脫實入虛”。

  金融為實體經濟提供“血液”,從過往的經驗來看,金融如果脫離實體經濟必然是會出問題的——華爾街就是明顯的例證。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表示,金融原本應該做三件事,第一是金融應該為企業家的創新突破約束,第二是有效配置資源,第三個功能是定價。

  “其他的金融活動是背離實體經濟活動的,是不可取的,但是最近十年看到華爾街做的都是和實體經濟沒有關係的,純粹把現金流量創造一個金融工具平衡掉,所以華爾街受到譴責是應該的。”

  資本是逐利的,脫虛入實不僅靠監管、靠引導,更依賴實體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更多地需要創新,需要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企業家與只想賺錢的普通商人和投機者不同,個人致富充其量只是他的部分動機,而最突出的動機是“個人實現”,即“企業家精神”。

熱詞:

  • 實體經濟
  • 業績快報
  • 票據網
  • 創新精神
  • 企業家精神
  • 諸建芳
  • 委託貸款
  • 虛擬經濟
  • 中信證券
  • 融資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