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記者從正在召開的四川省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了解到,九三學社四川省委集體向大會提交了《近期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區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的主要特徵及防治工作的若干建議》提案,提案稱汶川地震災區山洪泥石流短期內徹底根治難度極大。
據了解,九三學社成員、世界知名的地質專家黃潤秋教授等學者,一直關注著四川地質災害的防治,通過大量的調研與野外實地考察,發現尤其是2010年以來,汶川地震災區頻繁發生的重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有著非同尋常的特點,表現為“三大二難”:
一是規模大。汶川地震後的三年時間裏,災區發生單體規模在10萬方以上的特大泥石流災害達20余起,其中2010年“8 13”、“8 19”期間的綿竹清平文家溝泥石流一次衝出量高達450萬方,是原預測規模的12倍;映秀紅椿溝爆發的泥石流規模75萬方,是原預測的42倍,這樣的規模在國內是極為罕見的。
二是泥石流溝道地形坡度大。由於汶川地震災區位於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巨大的地形高差和急變,形成了區內高山深谷的地貌特徵和高陡的斜坡地形。而發生泥石流的溝壑,往往就位於陡峻河谷岸坡兩側的支溝內,使地表降雨易於集中匯流,並導致泥石流大流量、高流速、強衝擊的特徵。
三是危害和風險大。地震災區山洪泥石流的危害不僅僅表現為直接摧毀性的破壞,而且往往通過災害鏈的形式,導致更為嚴重的潛在危害。這種災害鏈效應通常表現為山上的泥石流下來,阻斷沿河公路,入江淤塞河道、雍高水位甚至形成堰塞湖,從而導致次生洪水災害發生。
四是評價預測難。山洪泥石流災害就像一隻只躲在深山中的老虎,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有的地方甚至一般的調查工作和人員難以企及,識別起來難度很大。同時,這類災害又具有很強的突發性,一旦條件具備,就迅速從高位的源頭沿陡峻的溝道竄將出來,形成突發災害,評價預測難度極大。
五是工程治理難。一方面,由於災區泥石流物源集中,規模巨大,加上溝谷坡度陡峻,人員和施工機械進入條件差,治理難度極大。另一方面,根據目前的資料評估,震後災區地質災害活躍期將持續20-30年的時間,方才能逐漸恢復到震前的水平;在這個期間內,地質災害的頻度也將呈現出以4-5年為一個小週期的逐漸衰減特徵。因此,要短期內徹底根治,難度也極大。
九三學社四川省委提出,要儘快編制地震災區地質災害防治中長期規劃、進一步加大對地質災害治理的投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後期維護、大力推進災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絡建設、建立防災信息共享機制,提高應急響應能力以及加強災區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技攻關和技術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