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全國優秀志願者候選人] 吳殿華事跡簡介

首播

重播

吳殿華

吳殿華

         吳殿華,男,1935年7月生人,河北省故城縣人,中共黨員。1949年8月參加工作,1975年至1998年擔任冀州市醫院院長,現任冀州市職工醫院院長。
  

         從醫五十多年來,吳殿華同志本著對人民的滿腔熱忱,對黨和事業的無限忠誠,在醫療戰線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獻,把一腔熱血獻給人民,獻給了自己熱愛的事業。他以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受到黨和人民的讚譽,他先後十三次被評為省和全國勞動模範,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院長,1998年被國際衛生組織命名為“世界優秀醫學專家”。
  

         一、從醫為民,追求醫德上的高水平
  

         吳殿華出生在一個醫務世家,14歲開始隨伯父在冀州行醫。1949年8月,吳殿華被分配到冀縣(今冀州市)醫院,成為一名人民醫生。他時刻牢記是黨和人民培養了他,從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就給自己定下目標,要用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患者解除痛苦,為人民服務。1953年1月,吳殿華站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加入中國共産黨。
  

         從醫,光有過硬的醫療技術還不行,還必須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在五十多年的醫務工作中,吳殿華履行著自己的入黨誓言,對技術精益求精,對病人倍加呵護。他常説,穿著白大褂就意味著奉獻,從醫為民、解除患者痛苦是醫生的天職,特別是一名黨員醫務工作者,更應當牢記黨的宗旨,滿腔熱情地為人民服務。
  

         1975年,吳殿華被任命為冀縣(現冀州市)醫院院長。他處處以身作則,事事吃苦在前,勇挑重擔,用高尚的醫德,鼓舞和影響著全院的醫務工作者。為在全院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發揮每個黨員的模範作用,他明確要求,在黨員幹部中從領導做起,在黨組織中從黨支做起,圍繞醫務工作做好黨的工作,大大激發了每個黨員從醫為民的工作熱情,帶動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為患者送水喂飯,端屎端尿,熱情為病人服務的模範事跡不斷涌現。
  

         在吳殿華的帶動下,全院黨務工作者在各自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發揮模範&&作用,每年有80%的黨員被評為優秀黨員,全院上下形成良好的醫德醫風。
  

         二、當好領頭人,以為病人排憂解難為天職
  

         吳殿華做事幹練,説到做到。他常説,醫生的天職是治病救人,就要追求醫術上的高水平。長期以來,他在做好醫院管理工作的同時,刻苦鑽研醫學,組織學術研究,他自費訂閱了十多種中外醫學雜誌,常常為攻克技術難題,學習到深夜。從事外科醫學五十多年來,他先後取得12項科研成果,創40項國內外醫療先進技術,有50多篇論文在全國或省級雜誌上發表,他撰寫的《心臟驟停的搶救》一文已載入世界優秀論文選。
  

         吳殿華把科研與治療疑難危害癥結合起來,在醫學上取得了幾十項重大突破。他成功為聯體嬰兒實施了分離手術,開創了國內聯體兒手術後雙雙成活的奇跡。“小醫院要做大手術,就要勇攀技術高峰”,這是吳殿華常説的一句話。1988年,他在醫院裏組建了心臟外科手術小組,多方拜訪各地名醫,終於在八十年代末,攻克了被醫學界認為縣級醫院不能開展的心臟手術的禁區,開創了縣級醫院向高難度心臟手術和重大疑難症進軍之先河。
  

         三、做為一名醫生,能為病人解除痛苦是最大的快樂
  

         一切為患者著想是吳殿華的行醫準則,他為了患者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1960年,徐莊鄉“三八”紅旗手劉孟戀因工負傷,吳殿華對其進行搶救,因手術需要,他從自己身上割下八塊皮膚獻給病人,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為此,《河北日報》對這名“紅色醫生”的先進事跡進行了長篇通訊報道。

         2000年的春天,職工醫院來了一名叫孔秀玲的80歲老年婦女,説是來探親的,別人問“你和吳院長是什麼親戚呀?”老人説:”俺們是‘骨肉親’”。原來,40年前的1961年1月,當時的冀縣醫院接收了一位腰椎及膝關節結核病患者孔秀玲,在勞動中碰傷,又患上了骨結核病,並破潰流膿,二年多不能下床,經長期治療無效。公社黨委把她送到醫院,再三要求醫院設法治療,醫院黨組織立即做了慎重研究,認為象這樣的病情,收入治療確有不少困難,但醫院最後仍決定把病人收下來,並把這個治療任務交給了吳殿華。他深知這副擔子很重,為了儘快治好她的傷勢,吳殿華和同志們刻苦鑽研,採取了各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一天幾次為他打針換藥,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全身情況才有了好轉,但關節的壞死骨仍在嚴重發展。怎麼辦?經過反復考慮,他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施行病灶清除和植骨固定手術。可是取誰的鮮骨呢?吳殿華心裏想,我是一個共産黨員,是黨一手培養出來的醫生,我就不能為她獻出幾專座鮮骨嗎? 1961年1月5日植骨手術正式開始了,獻骨的是吳殿華,手術醫生也是他。躺在手術臺上的孔秀玲看見吳殿華自己鑿自己的骨頭,她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熱淚象泉水一樣涌了出來。時間不長吳醫生從自己右髂骨上取出大小五片鮮骨,並迅速移植到孔秀玲身上。手術做得很順利,這時吳醫生腿的鮮血已滲透了繃帶,把褲腿都染紅了。

         五十多年來,吳殿華每天都要接待慕名前來看病的疑難重病患者,從沒有休過節假日,記不清有多少個除夕之夜,他是守護在病人床前度過的。他先後實施了萬餘例外科手術,從未發生過差錯事故,並獲得全國計劃生育萬例手術無事故證書。

         四、揮灑餘熱,為衛生事業奉獻終生

         1998年3月,吳殿華從冀州市醫院院長的崗位上退了下來,光榮離休。在冀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吳殿華和愛人焦靜創辦了冀州市第一家民營醫院——冀州市職工醫院。經過10年的發展壯大,職工醫院由原來的七間平房已發展成3500平方米的門診病房大樓,醫護人員增加到80余人。十年來,醫院的門診量達18萬多人次,住院1.5萬人次,接急診病3500多人,開展腦外、胸外、骨外、普外、婦産科、耳、鼻喉科等手術4000多例,其中子宮肌瘤、卵巢腫瘤切除手術700多例,無一例感染化膿,治愈率100%。搶救心肌梗塞、腦出血、腦梗塞、消化道大出血等危重患者800多人,搶救成功率達98.6%。

         由於吳殿華憑藉醫術高,醫德好,職工醫院的患者總是絡繹不絕,他的工作量總是很大,但不管是誰,不管什麼時候,也不管風天雪天,病人隨喊隨到。曾經有個病人家屬,在一個晚上,喊了吳殿華八次,別人問他還能睡覺嗎?他笑著説,我睡覺比你好,你才睡了一覺,我可是睡了九覺。對那些危重病人或大手術後的病人,他總是守護到脫離了危險期才離開。

         1998年秋天,辛莊村劉文雪因車禍,肺臟和脾臟破裂,七根肋骨骨折,昏迷不醒,吳醫生馬上組織搶救小組,在進行脾臟切除手術時,又從腹腔裏收回1000毫升鮮血重新輸到病人身上。患者術後仍很危險,吳醫生守在他的床前,一直守護了三天三夜,直到病人脫險,緊接著他又為一名宮外孕大出血病人施行了緊急手術,病人得救了,他卻因病勞過度暈倒在手術臺旁。

         吳殿華雙腿有病,經常疼痛,走路一瘸一拐的,甚至經常在夜間下肢痙攣,抽搐嚴重,疼醒幾次。有時因手術時間過長,腿疼的厲害了,他就吃點止痛藥,堅持繼續工作,每當他想起一個個危重病人用期待的目光期待著自己的時候,他渾身就有使不完的勁。
  

         五、關鍵時刻,盡顯本色
  

         吳殿華曾參加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邢臺大地震和七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而且還擔任了赴唐山抗震救災醫療隊的隊長。在危險重重的災區全力搶救受傷群眾。1960年,吳殿華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受到國家主席劉少奇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73歲的吳殿華隨即組織醫療隊趕赴災區,成為全省第一支赴川醫療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在余震不斷的重災區堅守18個日日夜夜,全力救治了184名傷員,用行動贏得了災區群眾和當地政府“河北人真好”、“冀州好心人”的讚譽。他説,在危難時刻,敢不敢站出來,能不能豁出去,是對一名共産黨員的重大考驗,是一名醫生的天職所在,職責所在。事實證明,他做到了,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敬業精神,什麼是默默奉獻。2010年4月14日玉樹地震發生後,吳殿華再次挺身而出,帶著一支4人的醫療隊連夜驅車35個小時趕到玉樹,在玉樹病人最集中的玉樹體育場開展了巡診,成為了當時玉樹救災現場年令最大的志願者。2010年8月,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後,吳殿華又組織防役醫療隊趕赴災區,在舟曲,他每天都在工作20個小時以上,為一百多名傷員做檢查治療,一直堅持奮戰了20多天,同去的年輕的志願者都熬不住了,吳殿華卻説:我一定要堅持到最後。2011年4月玉樹大地震一週年前夕,吳殿華不顧年高體病帶著3萬餘元的藥和慰問品,來到玉樹、舟曲回訪曾經救助過的災民,得知去年那位“老大夫”又來了,當地藏民群眾紛紛趕來看望他們心中“神醫“。玉樹的尕松卓瑪説:吳大夫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輩子也忘不了他。
  

         吳殿華同志在五十多年的從醫生涯中,勇於奉獻,不斷進取,把滿腔熱血傾注給了千千萬萬個患者,換來的是無數感激和獎勵,得到的是聲聲讚譽,在他身上體現了高超的醫術、無私的奉獻和崇高的醫德。

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轉帖       】 【打印責任編輯: 趙文

視頻集>>

熱詞:

留言評論

用戶名: 密 碼: 昵   稱: 註冊新用戶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