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新股破發成災 究竟是誰惹的禍?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8日 11: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丁艷芳

  2012年首批上市的3隻新股,1月6日一亮相就是集體破發,其中加加食品更是比發行價跌去26%,創20年來新股首日最大跌幅,而這只是新股破發的一個縮影。

  去年上市那批股票中,破發概率實在高得驚人,超過7成股價(複權)已低於當初的發行價。比發行價腰斬的也是一大把,例如龐大集團和華銳風電,儘管使出了大比例送轉的殺手锏,作用也很有限,目前的複權股價都不到發行價的4折。主營股票分析軟體的大智慧,牛市裏廣告做得兇,熊市裏股價跌得猛,去年1月發行價23.30元,現在股價只有10.07元,期間只實施過10派1.5元。天瑞儀器、京運通、亞太科技、風範股份等都是破發超過50%的“傷心股”。

  但在這種情況下,新股發行還是馬不停蹄,本週將有16家公司扎堆上會。早就有人呼籲管理層暫停發行新股,但求人不如求己,我們還是可以反思一下,解決新股高估值發行的問題,投資者有沒有主動權?

  新股集體破發可能有審批制帶來的問題,可能有投行助長高價發行之風,也可能有機構在網下詢價時放水,更有熊市所帶來的比價壓力。牛市中,新股包裝上市、發價發行問題都能被股價上漲所掩蓋,而熊市會把問題更尖銳化。但新股仍然源源不絕的重要的原因之一,還是網上申購還是屢屢超額認購,這些新股最終都能暢通無阻地賣出去。儘管批評聲很多,可迄今為止,只有八菱科技是因為網下詢價時沒湊夠20家機構報價而發行失敗,還沒有出現過投資者用腳投票,網上發行失敗的例子。那些頂著新股上市首日破發風險還在拼命認購的投資者,多半是認為自己跑得比別人快,哪管身後那洪水滔滔。

  目前管理層對於新股發行監管的思路就是“市場化”,且不論這個“市場化”的實質究竟到不到位,很明顯的一點是,至今都沒有叫停新股發行的意思。記得沈聯濤在過去擔任香港證監會主席時曾力主“買者自負”原則,他認為,股市就是在貪婪跟恐懼之間博弈,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風險有多大?你可以承擔多大的風險?那麼,我們的投資者在參與新股認購之前,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其中的風險,如果自己主動放棄了思考的權利,盲目參與新股申購,其本質也是助長高價發行以及縱容新股氾濫。元旦前,華寶興業基金公司正式宣佈暫停參與新股IPO。如果投資者們都認識到這一點,齊心協力用行動放棄新股認購,那麼不僅新股發行的暫停之日將自然到來,同時也能讓IPO利益鏈上的各個環節警醒。用實際行動提醒那些投行愛惜自己的聲譽,對於那些擅長粉飾包裝、承銷品種破發率高的投行,則該讓他們變得寸步難行。

  有一首股歌這樣唱,“我是散戶,WHO怕WHO”,但現實卻並不這麼輕鬆。新股氾濫、集體破發的背景下,每個投資者都不是路人甲乙,不能只翹首期盼政策面的叫停,更應發揮市場力量將其逼停。

熱詞:

  • 破發
  • 新股認購
  • 新股發行
  • 新股上市首日
  • 新股申購
  • 成災
  • 投資者
  • 發行價
  • 投行
  • 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