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策劃/《商界》編輯部
執行/《商界》記者 李 楠 任忠君
中國的認證市場正在怪圈中徘徊。
“有機”、“綠色”、“純天然”,各種夾雜著英文縮寫的認證標誌鋪天蓋地,認證體系名目繁多,卻真偽難辨;
認證諮詢、認證仲介、認證代理,各類身份不明的認證服務機構遍地開花,有錢就能買認證仿佛不再是黑幕,而是最普通的常識。
種種隱秘的潛規則,使本該是誠信砝碼的各種認證體系,成為新的利益蛋糕。圍繞認證,仿佛正上演著一場無中生有的圈錢遊戲。
蘋果四代VS四袋蘋果
喬布斯的蘋果四代賣到中國,從不需要打上“質量經某權威部門認證”的字樣。即使有一天,這只蘋果為了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有了辦理某種中國認證的需要,憑藉其企業實力,甚至不用自己動手,也可以方便快捷地“搞定”一切。
山東省沂源縣的四袋蘋果,卻迫切需要那張“有機認證”證書來實現身價的倍增。然而,要想最終進入有機市場,等待它們的則是相當漫長的認證過程:質量管理體系、生産過程控制體系、追蹤體系……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耗費冗長的時間和高昂的成本。
蘋果四代從不需要認證來提升競爭力,四袋蘋果卻只能把附加值押寶在認證身上。同樣的認證規則,從不會成為蘋果四代的門檻,但對於四袋蘋果,無論時間還是金錢上,卻都是巨大的“機會成本”。
中國認證領域由此産生了一個悖論:認證市場的大客戶,其實正是産業鏈上的弱勢者;認證的利潤,更多地來自於成長期的中小企業。
有需求之處,自然是商機。當眾多企業迫切地將附加值的來源寄託在一張認證證書之上,圍繞認證及其相關服務,正形成一塊巨大的利益蛋糕;
有競爭之處,自然有內幕。當眾多認證服務的利益相關者為了爭奪客戶“各顯神通”,種種隱秘的潛規則,使得本該成為誠信砝碼的各種認證體系,演化為一場近乎無中生有的圈錢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