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2011券商投行群雄割據IPO盛宴隱憂浮現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3日 07: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金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股越發越多,股民越賺越少。A股擴容潮中,既做股東、又做仲介的券商似乎才是最大的贏家。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56家券商瓜分了272個IPO項目,承銷和保薦收入合計進賬127.91億元。如果加上增發、債券發行的收入,62家券商合計收入則為150億元。

  投行業務的可觀收入,緩解了因市場暴跌經紀業務收入下滑帶來的業績壓力,但有分析人士表示,中國IPO的補償期已近尾聲,預計發行規模將穩步下滑。

  盛宴下的隱憂已經浮出水面。

  大小紛爭

  同花順數據顯示,今年券商首發承銷項目數量為272個,相比去年同期的332個,下降了約18%。相應的收入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今年56家券商首發進賬127.91億元,去年同期的收入則為170.59億元,下降幅度為25%。

  與去年的格局相同,在創業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數量激增的環境下,中小券商仍然是IPO承銷中的主力。

  平安證券和國信證券依然佔據著承銷收入排行榜的前兩位。第三位則由中信證券易主為招商證券。今年三家券商承銷和保薦收入分別為16.7億元、11.62億元和7.21億元。

  今年以來,中信證券、中金公司、銀河證券等大型券商,在IPO承銷方面是節節退讓。中信證券IPO數量由14家下滑至8家,中金公司則由4家下滑至2家,銀河證券證券則由3家下滑到了1家。

  伏筆謀變

  雖然在IPO市場大型券商步履遲緩,但他們似乎並不著急,這讓不少投資者感到疑惑。業內人士的一句“增量趨緩、存量無限”的評語點破了其中玄機。

  數據顯示,今年首發募集資金金額為5361.5億元,而債券融資規模則達到1.52萬億元,合計募集項目為336萬個,債券承銷數量排名前三位的券商則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

  “中國股市設立之初的目的就是解決國有企業的問題。經過20年的發展, A股市場的功能已經發生改變。這也使得大盤股發行上市由高峰開始回落,大型券商在這方面的優勢也開始淡化。”南方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是小盤股發力的時代,現在有不少大型券商也在拓展中小項目,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國內債券市場方興未艾,而存量的大型國有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再融資趨緊的情況下,發債融資的需求非常大,給大型券商創造了不小的業務空間。”

  此外,該投行負責人稱,不少大型券商雖然在承銷數量方面落後,但在直投業務方面卻收穫頗豐。

  從中信證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等較早開展直接投資業務的上市證券公司來看,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的直接投資項目已經從2010年開始退出;而廣發證券和華泰證券的直接投資項目也于2011年進入退出期。

  “雖然目前不少中小券商直投項目也不少,但創業板初期的低投入、高回報已經不再出現。收益也相對減少,而這些已經進入退出期的券商的資金利用率會明顯高於現在直投的券商。”上述負責人表示。

  暴利退潮

  今年IPO數量和收入的減少已經讓不少證券界人士意識到IPO盛宴或將逐步退潮。

  國信證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發展中國家中,中國、印度和巴西的IPO規模/股票市值指標分別為1.61%、0.67%和0.42%,中國IPO規模佔比最高。而同期發達國家美國、英國和日本的指標為0.21%、0.25%和0.38%。從美國經驗來看,1990年補償期過後的IPO規模/股票市值呈現穩定的下降趨勢,由0.76%降至目前的0.21%。國信證券研究所證券行業分析師邵子欽預計,隨著創業板發行監管的日益嚴厲和企業盈利預期的下移,中國未來股票發行規模將穩步下移。

  與此同時,邵子欽認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還未完善,並購法律尚不健全,並且政府主導國有企業的並購行為,並購所需的基礎環境有待完備。投行業務將進入下行週期。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國內市場並購案1798例,並購總金額820億美元,儘管2007年資本市場進入牛市以來,並購案例以年均增加400家的速度增長,但從中美比較看,2001年至2010年中國平均年度並購金額/IPO金額僅為1.03倍,而美國近30年該指標的平均數值為26.08倍,中國尚處起步階段。

熱詞:

  • 投行業務
  • 中美比較
  • IPO市場
  • 中信證券
  • 承銷
  • 發行監管
  • 群雄割據
  • 招商證券
  • 上市證券
  • 國信證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