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為稀土大國提供技術支撐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稀土冶金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紀實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 王敏)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發明了釹鐵硼速凝薄片製備技術,很快企業將其推向産業化。當時,中國企業想去購買,得到的答覆是:此項技術是日本保持釹鐵硼磁體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技術,不賣!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紅衛至今忘不了當時的情形。為了提升中國釹鐵硼行業的製造水平,我國材料領域老專家集體建議“買不到我們就自己幹”。
這一“幹”就幹出大名堂。在這所我國有色金屬行業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研究開發機構,稀土冶金工藝技術屢屢邁向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市場上掌握了中國人自己的稀土工藝“發言權”。
關鍵技術打破國際壟斷
稀土是17種元素的統稱,具有優異的磁、光、電、催化等性能,有“工業味精”“新材料之母”的美譽。
稀土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小到手錶、照相機、錄音機、計算機硬盤驅動器,大到汽車、發電機、醫療儀器、自動化裝備等,無所不在。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稀土資源大國,稀土儲量大,礦種全。然而,多年來我國稀土金屬産業規模小,生産工藝落後,産品純度低。
“當時,中國企業無法買到釹鐵硼速凝薄片製備技術。”李紅衛介紹,為了突破日本對該技術的封鎖,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速凝薄片生産技術和裝備,國家在“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中設立了“釹鐵硼快冷厚帶産業化技術及關鍵裝備國産化”課題。
在沒有任何産業化技術經驗借鑒的情況下,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開始科技攻關。速凝薄片的帶寬是代表技術水平的重要參數之一,産業化技術要達到可控300至400毫米以上,才有可能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而之前,我國只能做十幾毫米的帶寬。
“冒著夏天高溫,守著1300多攝氏度的爐子,研究人員一次次做試驗,直到找到突破點熔體恒流、鑄帶、導熱和冷卻控制等問題。”李紅衛説,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達到高性能要求。
經過數年努力,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終於形成了釹鐵硼速凝薄片大規模生産過程中帶寬、帶厚、成分偏差及微觀組織有效控制的産業化核心技術,並於2006年開始實施工業化生産,批量進入國內外市場。目前我國速凝薄片産能已經超過日本,接近10萬噸/年。
沒有先進的稀土冶金,就沒有高端的稀土材料
“該技術的突破,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而且促進了中國稀土釹鐵硼磁體的技術更新換代。”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新聞發言人張世榮説。正因為速凝薄片的發展,近幾年我國稀土磁體的性能穩步提高,逐步進入了國外壟斷的高新技術領域。
相對於傳統的普通鑄錠,採用合金原料速凝薄片不僅提高了磁體性能,還降低了磁體中釹等稀土用量10%左右,特別是降低了資源稀缺、價格昂貴的鋱和鏑的用量,按現在我國年産8萬噸釹鐵硼合金計算,每年可減少金屬釹用量約2000噸、鏑和鋱用量200噸左右。
“剛開始,國外一些企業認為我們目前沒有這個能力開發這項産業化技術。後來我們帶著工業化産品到國外企業,他們看後大為吃驚,開始和我們談合作。”李紅衛説。
據介紹,釹鐵硼速凝薄片于2007年開始走出國門,當年中國企業的産品僅佔國際市場的1%左右,2010年佔國際市場的17%,預計2011年將達到40%。目前,利用該産品生産的稀土磁體已廣泛應用於混合動力汽車、變頻空調、IT等高新技術領域。
“中國是稀土大國,資源豐富。我們搞稀土研究的,由衷地感到,沒有先進的稀土冶煉工藝,就沒有高品質的稀土金屬和合金,就不會有高端的稀土功能材料和應用器件。”張世榮説。
據介紹,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還攻克了中間合金法、真空蒸餾法等在大型工業化生産中應用的技術和裝備難題,通過開發大型化、專業化、自動化裝備和相應的配套技術,提高了我國稀土金屬冶煉水平及産品檔次,高純稀土金屬純度≥99.99%,單爐産能提高了10倍以上,能耗降低60%左右。
目前,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申請國內和國際專利200余項。“可以説,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自主研發的稀土冶金工藝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張世榮説。
研發的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我國稀土産業發展目前面臨著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稀土工業要保持可持續、綠色發展,下一步要在綠色開採、綠色冶金上下大功夫。”張世榮説。
近年來,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針對目前稀土礦冶煉分離過程存在的氨氮廢水污染問題,研究開發了一系列稀土非皂化溶劑萃取分離技術,從源頭消除了“氨氮”廢水或鈉鹽廢水的污染問題,並大大降低了化工材料消耗。該系列清潔生産工藝技術申請了10項發明專利和2項PCT國際專利,並有1項澳大利亞專利獲得授權。截至2010年,該技術累計向8家企業進行了技術轉讓,直接節支7255萬元,減排廢水135萬噸。
在這些工藝的背後,是一支強大的研發隊伍。目前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已經形成100多人的專業研發隊伍,其中博士碩士達六七十人。
除了服務我國稀有金屬工業外,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充分發揮技術和人才優勢,還承擔了大型飛機、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載人航天與探月、先進壓水堆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研究課題和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開發項目,為包括“兩彈一星”“神舟飛船”在內的國防軍工和有色金屬行業提供了一大批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材料。
近年來,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不斷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目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40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超過400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人員550名左右。
“"十二五"期間,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將圍繞建設一流的工程技術創新基地和價值型高科技企業的戰略目標,強化有色金屬新材料、先進選冶技術與工程、科技服務三大核心業務,加強技術創新和綜合集成,努力推進産業向産業鏈的高端發展。”張世榮説,積極開展技術成果的輻射轉化,為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