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國內物價上漲壓力較大、國際經濟持續動蕩的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既定宏觀調控方針,提高前瞻性和針對性,在控物價、穩增長和調結構中尋求平衡,既有效遏制了物價過快上漲,又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展望2012年,受美、歐債務危機衝擊,世界經濟形勢趨於複雜,加之美、德、法、俄等大國面臨政府選舉,各種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國內需求也存在放緩壓力,房地産市場、投融資平臺、民間借貸等領域潛在風險增大。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需要增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彈性與靈活性,進一步釋放微觀主體的活力和潛力,努力防範和化解各種風險,積極推進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力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2011年經濟運行特點和發展態勢
今年以來,宏觀調控堅持把控物價作為首要任務,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經濟運行總體較為平穩,並呈現以下特點和發展態勢。
1.物價漲幅見頂回落,全年CPI上漲5%左右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7月份達到6.5%的峰值後,受基數效應減弱、貨幣條件改善和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漲幅呈現回落趨勢,全年CPI上漲5%左右。首先,控物價的貨幣條件持續改善。9月份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3%,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僅8.9%,信貸餘額同比增長15.9%,全年貨幣、信貸調控目標將如期實現。其次,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減弱。受美、歐債務危機衝擊,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加上市場避險情緒影響,美元短期反彈,大宗商品價格有所回落,進口價格指數趨降。第三,食品價格漲幅企穩回落。豬肉價格同比漲幅下降,目前豬糧比已回落到8以下。糧食産量“八連增”,有利於穩定糧食和食品價格。
2.經濟增長小幅下降,全年增速略高於9%
前三季度,製造業、房地産業投資高速增長,但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明顯放緩,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5%。由於汽車、住房等與住、行相關的消費增長明顯下降,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75個百分點。目前世界經濟放緩,對我國出口已經開始産生影響,前9個月出口增長22.7%。預計全年出口增長20%左右,貿易順差1600億美元左右。
從內、外需求綜合看,今年以來總需求增長的適度回落,主要是宏觀政策主動調控的結果,有利於控制物價漲幅和實現經濟運行的綜合平衡。GDP增速在上半年達到9.6%的基礎上,三、四季度將小幅下降,預計全年增長略高於9%。
3.房地産調控初見成效
前9個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2.9%,銷售額增長23.2%,房地産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保障房建設按計劃推進,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商品房投資下降缺口,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長32%,對於穩定整體投資增長和抑制商品房價格上漲均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限購”措施的落實和實施範圍的不斷擴大,以及開展房産稅試點等,房地産投資需求得到一定抑制。一線城市房價有所鬆動,並出現局部下降,二、三線城市房價上漲趨於溫和,房價過快上漲態勢得到初步遏制。對地方投融資平臺的摸底和整頓,使正在上升的與土地、房地産相關的信貸風險和地方財政風險有所抑制,對防範系統性財政金融危機的爆發具有重要作用。
4.區域、城鄉、內外平衡狀況有所改善
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上半年,18個省區GDP增速超過13%,但東部省市僅有3個。除天津外,增速排前10名的全部來自中西部省區。得益於農民工工資上漲、農産品價格上升和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20.4%,明顯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的增速。應對危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出現積極變化,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對發展中國家出口占比超過50%,一般貿易規模超過加工貿易。在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進口保持更高增速,貿易順差規模減小,全年佔GDP比重將下降到2.3%左右,內外平衡狀況改善。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積極應對國際環境的劇烈變化,在控物價、穩增長和調結構中尋求平衡,進行了不少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一是注重保持經濟平穩增長與調整經濟結構相結合。調結構是為了持續健康的增長,平穩的經濟增長也有利於結構調整的實施,二者並不矛盾。“好”不一定會必然導致“慢”,但不能為了求“快”而犧牲“好”。二是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三是注重推進內外平衡。著力擴大內需,提高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妥善處理國際經貿關係,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時並重,提升價值鏈和擴展貿易增長點並舉,增強匯率彈性,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四是更加注重系統性風險管理,憂患意識與風險意識增強。土地、房地産與我國金融、財政風險高度關聯,整頓地方投融資平臺,調控房地産市場,建立預警機制和風險顯示機制,有利於降低系統性風險。
在世界經濟大幅波動、增長低於預期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局面,成績來之不易。但也要看到,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消費佔GDP比重偏低、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高耗能行業快速擴張等問題依然存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依然艱巨。
二、2012年在防控風險中積極把握結構調整有利機遇
受美、歐債務危機衝擊,市場信心動搖,金融市場持續大幅波動,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下跌,全球製造業活動收縮,國際經濟環境有所惡化。2012年,我國出口、投資需求面臨下行壓力,潛在風險也在增加,需要在防範、化解風險中把握機遇,積極推動結構調整,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主權債務危機影響加深,國際經濟環境有所惡化
2012年,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政治週期與商業週期疊加。美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多個主要經濟體將面臨政府選舉。面對經濟下滑、債務高企、失業增加等問題,政治家為了迎合選民需要,可能不顧客觀經濟現實,發表偏激言論和難以兌現的承諾,上臺之後也可能對現行經濟政策做出不合時宜的調整,使脆弱復蘇進程雪上加霜。二是國際協調與合作更加困難。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面臨的短期挑戰不同,政策取向也存在明顯差異,政策協調與國際合作變得更加困難。同時,發達國家轉嫁危機,可能加深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矛盾。三是結構調整與短期目標衝突。國際金融危機是發達國家過去幾十年積累的結構性問題的總爆發,需要重大結構調整才能出現轉機。但是,當前的政治氛圍和面臨的短期風險,使其無法實施真正有利於經濟長期增長的結構性調整。
從目前情況看,歐債危機的發展態勢,是決定2012年國際經濟形勢的關鍵因素。希臘違約風險較高,歐盟救援進程有提速的可能,但總體上發達經濟體陷入中長期低迷的可能性增加。
(1)希臘違約風險較高,但引發歐元解體可能性小。因削減債務行動遲緩,加上對歐盟救援力度的擔心,希臘國債收益率飆升。其中,一年期國債收益率超過160%,10年期國債收益率超過20%。在基本喪失了市場融資能力以後,以債務重組方式進行部分技術性違約的可能性加大。希臘債務持有者已組成債權人委員會,並初步接受21%的違約率,但暫時反對更高的違約重組方案。若希臘債務違約50%,會造成德、法銀行業損失140億美元左右,尚在可承受範圍內。倫敦銀行間市場利率與美國短期國債的利差,近一段時間雖然有所上升,但目前只有60個基點,不僅遠低於2008年危機時的高點(457個基點),也低於2010年5月希臘債務危機首次爆發時的水平。這説明,市場並不認同歐債危機會引發銀行危機。當前的關鍵是如何重建歐元信心,而不必過度擔心歐元解體。
(2)德法自保有利於加速救援進程。歐元區主權債務總額為6.5萬億歐元,其中“歐豬五國”(希臘、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為3.1萬億歐元(意大利和希臘分別為1.8萬億歐元和3280億歐元)。“歐豬五國”債務主要由德國和法國銀行持有,分別持有其債務總額的26.4%和38.5%,其中,持有希臘主權債的比重分別達到32.8%和31.2%。因此,救助希臘一定程度上也是救德、法自己。如果債務規模較小的希臘陷入危機,並進一步向西班牙、意大利等國蔓延,則歐元區必將遭受重大衝擊。這正是歐盟核心國採取救援行動的原因所在。繼續救助希臘,擴大歐洲穩定基金規模,並通過杠桿機制發揮更大支撐作用等,都是現實的選擇,歐債危機存在轉機的可能。
(3)發達經濟體可能陷入中長期低迷。經過美、歐債務危機的衝擊,世界經濟復蘇前景變得更加黯淡。受債務規模高企、削減財政赤字壓力增加和政治因素的影響,發達經濟體財政政策實際上處於緊縮狀態。目前市場流動性充裕,即便再度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在信心缺失和具有增長潛力的投資領域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效果十分有限。更重要的是,發達經濟體重啟新一輪增長週期,需要重大的結構調整和新增長動力的出現。然而,到目前為止,實質性的結構調整並沒有發生,新能源和低碳、信息技術、生物等新興産業發展緩慢,新增長點至今尚不明朗。可以説,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的新突破,發達經濟體可能陷入類似日本“失去的十年”。
2.我國總需求增長將有所回落
(1)出口增長難以達到今年水平。發達經濟體結構調整無力,受主權債務危機拖累,財政刺激空間壓縮,而私人部門需求遲遲不能接替公共需求,經濟增長失去動力。2012年,雖將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則著眼于中長期整頓,即便不爆發深度危機,發達經濟體增長也將處於2%以下。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雖然好于發達國家,但由於國際市場動蕩,出口條件惡化,資本流動的衝擊正在加大,新興經濟體並不能真正 “脫鉤”。在全球需求放緩的背景下,2012年我國出口增長難以達到今年水平。考慮發達國家的剛性需求,必需品無法替代,而且入世以來我國在全球産業鏈中地位的提升、出口結構優化和競爭力提高等因素,預計出口增長15%左右。
(2)消費增長預計穩中有升。由於農産品價格高企,今年食品類消費明顯高於近年平均水平,前9月平均增速達到24.6%,比2001年以來平均水平高6個百分點。受汽車限購、油價上漲等因素影響,汽車類銷售則大幅下降,比新世紀以來平均增速低22個百分點。目前,汽車銷量處於底部回升階段,考慮到汽車消費自身的更新置換週期,明年增速將會有所提高。在收入差距較大的特定發展階段,部分高收入群體奢侈性、炫耀性消費將持續擴張。同時,部分保障房建成入住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家電類消費增速也有望小幅回升。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左右,實際增長略高於今年。
(3)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將有所回落。今年投資能保持較快增速,主要得益於製造業和房地産業投資高增長,這兩大行業佔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達到60%。我國製造業投資與出口有很強的正相關性。一般情況下,出口增長10%,會拉動製造業投資增長4個百分點左右。2012年出口增速回落5個百分點左右,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製造業投資擴張。從房地産投資看,既定調控政策尚不能馬上放鬆,否則政策效果將大打折扣;由於目前房地産開發企業待售房面積處於歷史同期最高水平,且資金鏈趨緊,融資難度加大,未來一段時間商品房投資進度將會放緩;2012年保障房投資新開工面積有較大下降,公租房和廉租房融資難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投資增速也可能回落。從有利因素看,受既定項目開工和需求缺口推動,明年電力、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望明顯回升,這三項佔投資比重接近25%;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機器替代勞動”推動的設備更新改造,對投資增長也會形成一定支撐;在五年規劃週期中,第二年往往是規劃項目落地開工較集中的年份。綜合上述因素,預計2012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0%左右,比今年回落4個百分點。但考慮價格因素影響,投資實際降幅小于名義降幅。
3.在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小幅回落中力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綜合上述分析,預計2012年我國總需求增長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在現有政策條件下,經濟增長將回落到8.5%左右。在經濟增長下行過程中,貿易順差規模縮小,內外平衡進一步改善;伴隨著出口、投資增長的下降,消費增速回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提高;受産業轉移和能源資源需求增加等因素拉動,中西部地區將保持較快速度增長,有利於地區差距的縮小;農民收入增速有望繼續高於城市居民,有利於遏制城鄉差距拉大;由於勞動力供求關係的轉變,工資水平上升有利於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總體上有望呈現增長速度平緩回落、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的格局。
必須認識到,經濟增長速度過高,不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增長速度的適度回落,符合“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預期目標,也將為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2012年,在防範、化解風險的同時,把握好世界經濟格局調整、國內物價下行的有利時機,積極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增強中長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在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全球需求下行背景下,我國物價上漲壓力將有所減弱,2012年CPI漲幅將回落至4%左右。但全球性寬鬆貨幣政策還在持續,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蕩,以及我國經濟正處在成本上升階段,決定了反通脹仍具有長期性。尤其重要的是,控通脹應更多采取市場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供求的作用。推進資源要素和公共服務價格改革,短期內會增加物價上漲壓力,但中長期有利於保障供給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因此,抓住通脹壓力趨減的有利時機,理順價格機制十分重要,並通過增加對低收入群體補貼等方式提高社會承受能力。為此,建議將2012年CPI的預期目標設定為5%左右,為推進價格改革預留一定空間。
4.要把防範化解風險放到重要位置
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高速增長的後期。本輪增長速度回調,是短期的週期性波動,還是中長期潛在增長率下滑,需要進一步觀察。就明年而言,國際經濟態勢、國內房地産市場走勢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長,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積累和引發的可能性增大。需要高度關注如下幾個領域的現實或潛在風險。一是明年投融資平臺將迎來集中還款高峰,局部地區可能面臨一定償付壓力;二是我國經濟具有明顯的速度效益型特點,當增長放緩後,産能過剩問題凸顯,部分行業可能出現較大面積虧損;三是房地産市場風險加大,如果房價較大幅度下降,銀行、地方政府都面臨巨大資金壓力;四是不規範的民間借貸和泡沫經濟結合,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可能引發較大衝擊和群體事件。
三、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1.正確看待經濟增速小幅下降
經濟增長受宏觀政策和短期需求變化影響,更取決於特定發展階段的潛在增長水平。我國“十一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達到11.2%,即便是國際金融危機衝擊較為嚴重的2009年也超過了9%。部分人因此認為,我國經濟增長處在10%以上才是正常的。其實,我國需求結構、人口結構、勞動力供求等經濟基本面因素正在發生變化。上半年,東部發達省市經濟增長明顯回落,基礎設施投資的潛力和空間也在縮小,這很可能預示著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開始下降。經濟增長重回“十一五”時期高增長,既不符合 “十二五”轉變發展方式的現實要求,也不應成為政策追求的目標。從日本、韓國的經驗看,一旦潛在增長率下臺階,擴張性政策並不能拉高增長速度,反而會積累新的風險。從中長期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已經不是短期宏觀經濟政策和外延式增長所能解決的,必須從體制、機制等方面入手,通過改革的實質性推進,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同時,加快我國增長動力從以要素投入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為主的轉變。
2.促進房地産市場回歸正常發展軌道
今年以來,房地産市場運行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潛在風險也在增加。一方面,房屋新開工面積增速已連續18個月高於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待售房銷售壓力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企業資金狀況總體趨緊,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已連續15個月高於商品房銷售額增速,且融資難度增加。目前全國城鎮房價收入比低於1998年以來的均值水平,部分房價明顯偏高、商品房供應量較大的城市,房價可能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但出現全國性房價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較小。另一方面,目前已經形成了地方財政高度依賴、銀行較大程度依賴土地和房地産行業的格局,以及民間信貸介入房地産業很多,短期內房價如大幅下降,將會打破財政、金融系統的脆弱平衡。國內外房地産市場大幅波動的教訓表明,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投機性購房佔比過高,是房地産市場積累泡沫的深層原因。促使房地産市場回歸正常發展軌道,切實發揮住房居住性功能,需要實行中性的住房金融政策,需求與供給有機結合管理,嚴格限制投機、投資性住房比例。在調控政策上,可採取“穩供給、抑投機、重自住”的政策組合,即穩定商品房供給、限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鼓勵自住型需求;以時間換空間,房價不漲其實就是下降;以房價穩中有降為目標,爭取用3—5年的時間,使房價回歸社會基本可承受的水平。
3.財政超收與可持續性
近年來財政超收問題引起廣泛關注。2000-2010年,財政收入年平均增長達到20%,前三季度同比增長29.5%。在看到財政增收形勢喜人的同時,應該看到背後的隱憂。一是大量超收資金游離在預算監督之外,影響了資金使用的規範性和效率。二是伴隨著收入的快速增長,財政支出擴張也十分迅速,剛性支出一旦形成難以壓縮。三是財政收入高增長與勞動收入佔比下降並存,不利於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更重要的是,這種高增長不可持續。經濟增長一旦下降,財政收入增長隨之下降,高增長時期形成的剛性支出將難以為繼。從國際經驗看,發展階段和稅制特點,決定了發展中國家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彈性明顯高於發達國家。但隨著工業化逐步完成,稅收彈性會明顯下降,財政超收現象隨之結束。同時,在人均收入達到1萬美元階段,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往往會明顯增加。收入放緩而支出增加,財政可持續性將面臨考驗。對此,應早做準備,在不斷優化、調整稅制結構的同時,一方面著力涵養稅源,壯大稅基,另一方面切實量入為出,福利體系的建設要與財政能力相適應。
4.競爭性實體經濟利潤偏低
今年以來,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和資金偏緊背景下,行業間利潤出現不合理的擠壓分配。主要表現為:一是金融類企業利潤增長相對較快。在貨幣政策收緊背景下,金融企業定價能力明顯增強,對非金融類企業利潤形成一定擠壓。上市公司中報顯示,金融類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27.3%,與2010年全年水平基本持平,而非金融類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17.9%,顯著低於2010年全年水平。二是上遊行業相對於下游行業利潤增長較快。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上遊行業具備更強的成本傳導能力,對中下游行業利潤産生擠壓。三是隨著信貸規模收縮,市場資金成本上升,更容易獲取金融資源的大企業,部分發揮了“影子銀行”的作用,對中小企業利潤形成一定擠壓。在資金要素價格改革不到位的背景下,這種利潤擠壓使虛擬或壟斷部門受益,而競爭性實體經濟、民營和中小企業受損,導致經濟運行活力下降。推動國有企業和壟斷部門改革,鼓勵金融創新,大力發展“草根金融”,是減少這種扭曲的治本之策。
5.國際壓力明顯增加
首先,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為轉嫁危機和轉移國內矛盾,可能會實施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如美國國會再度提出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法案,力圖對我施壓。其次,發達國家面對債務危機,可能要求中國無條件地、大幅度地參與救援行動,並在其他方面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如果我國不同意或者提出條件,就可能被貼上“不負責任的大國”標簽。第三,發達國家試圖把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責任推到我國身上。在世界經濟放緩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調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對我帶動其經濟增長也持有較高期望。如果這種期望得不到滿足,可能就會轉化為不滿。另外,如果我國經濟能夠保持穩定增長,而西方國家經濟低迷,我國崛起的勢頭將更加明顯,可能引發西方國家有意識、有組織的打壓,並分化利用其他發展中國家給我製造麻煩,我們將面臨更加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
四、宏觀政策取向與相關建議
2012年,受美、歐債務危機衝擊,世界經濟形勢趨於複雜,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國內需求也存在放緩壓力,各種風險惡化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宏觀政策的前瞻性及中期效果,增強彈性和靈活性,視條件變化而相機決策,努力化解各種風險。加快完善貨幣政策微觀機制,更加重視價格工具的運用;發揮財政政策在結構調整中的優勢,積極推進結構性減稅。政策導向上,在抑制資産泡沫的同時,著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在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的同時,著力改善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在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過程中,著力推進各種類型的創新活動;在促進內外平衡的過程中,著力利用外部資源提升我國産業的長期競爭力,切實將經濟工作的重點放到調結構、促改革、轉方式上來,穩步朝“十二五”預定目標邁進。
1.以結構性減稅提高經濟活力
面對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財政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支出彈性。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增強經濟內生性增長動力,是應對總需求收縮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技術創新和改造的財稅支持力度;加快落實農産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辦法,減輕農産品加工企業稅收負擔,促進食品生産和價格穩定;加快增值稅擴圍改革試點,解決現行營業稅重復徵稅問題;降低服務業特別是生産性服務業的營業稅稅負水平,促進專業化細分與結構升級;擴大資源稅改革試點範圍,由原油、天然氣擴大到煤炭等重要資源品種;研究建立資本利得稅,儘快對房地産增值收入開徵資産所得稅,並實行累進稅率,從制度上控制不合理買房需求。
2.改善貨幣政策及其微觀機制
把握國際資金避險回流美國、人民幣遠期無交割匯率貶值的時機,採取非對稱加息操作,在維持貸款利率不變的前提下,小幅提高存款利率,適當縮小利差。雖然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銀行業存貸利差的盈利空間,但這不僅有利於減輕長期負利率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也有利於促進銀行業改善管理、增加競爭、提高效率。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改變貸款利率與民間借貸利率,存款利率與理財産品利率間的巨大差距,促進“雙軌”利率價格逐步並軌。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全球共性問題,沒有國家可以通過貨幣政策的鬆緊來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在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大力發展適應中小型企業特點的小、微金融機構和債券市場。為提高金融監管效率,在大力發展小、微型金融機構的同時,可借鑒現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監督、管理模式,在加強銀監會行業監管的同時,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落實管理責任,使省級政府逐步成為小、微型金融機構的管理主體。
3.加快能源供給體系改革
近年來油荒、氣荒、電荒等現象頻繁發生,預計明年電力供應仍會緊張,基礎産業領域市場化改革滯後對宏觀經濟運行的衝擊十分突出。應抓住物價壓力下降機遇,研究制定我國能源市場化改革的系統方案。切實加快投資體制改革,將電力、煉油等生産能力建設選擇權還給市場,減少因審批限制導致的供給衝擊;鼓勵成品油生産和銷售市場競爭,提高對內對外的開放度,可考慮逐步放開成品油進口限制;加快輸配電價改革,推進競爭性電力市場建設和大用戶直接交易,對壟斷性電網企業在可能範圍內增加競爭因素,提高其運作透明度,並改善政府監管方式;進一步完善水電、核電、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形成機制;調整銷售電價分類結構,居民電價以目前已被多數地區採用的階梯電價為主,生産電價上調應在已經形成的差別電價格局基礎上,以基準電價的系統調升為主。成品油價格調整,要儘快從目前22個工作日縮短到5個工作日。相關改革要抓住時機,小步快走,力爭在今年四季度適時啟動。
4.穩定農業生産,深化農村改革
維護生豬生産基本穩定,建立政府對生産者的直接補貼制度。為避免放大週期波動,在補貼時機上,應選擇生豬價格大幅下降時啟動。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逐步將糧食直補轉變為脫鉤補貼,納入 “綠箱”直接支付,新增農資綜合補貼主要向糧食主産區傾斜。完善最低收購價格,將玉米納入國家最低收購政策範圍。推進農民土地確權,深化以兩種所有制平等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城鄉分治體制改革,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核心,推進農民工在城市定居落戶。創新農村投融資體制機制,加大農村水利建設投資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對農業支持保護的制度化機制。積極培育新型農民和農業經營組織,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5.著力改善民生和穩定就業
為順利推進資源要素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在抗通脹過程中,應積極穩定居民消費,加大對低收入人群的實物補貼力度。結合國際經驗,針對我國目前社會保障個人賬戶存款利率定得過低 (住房公積金按3月存款利率計息,養老保險按1年期定期存款計息,醫療保險按活期計息),不僅增值保值能力不足,也損害了參保者利益,應適當提高各類賬戶計息標準。近年,社保基金收入增長較快,而支出相對穩定,可考慮對中小企業實施社保基金按比例返還制度。經綜合測算,按中小企業實際繳費人數,每人每月返還50至80元,既不會衝擊基金收入穩定增長,又有利於穩定就業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可根據一定時期社保繳納標準,加快實行農民工隨讀子女異地高考政策,促進勞動力進一步有效轉移,緩解局部民工荒。遵循逐步、彈性的原則,積極研究出臺提高退休年齡制度。
6.以適當方式參與歐債救援
作為全球最大的區域經濟體,歐洲經濟的表現直接影響世界經濟的復蘇進程。而作為全球第二大流通和儲備貨幣,歐元的穩定有利於國際貨幣體系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如果歐元解體,美元獨大的局面將得到強化,不利於國際貨幣體系的健康穩定運行。歐洲和歐元的穩定關係到我國切身利益,有必要以適當的方式給予援助。在時機選擇上,最好等希臘違約問題明朗之後。此時,如果歐洲國家決定在意大利債務問題上建立防火墻,我方應積極參與。作為救援條件,要求歐洲取消對我國在對外貿易和投資中的歧視條款。在方式上,可以直接購買部分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增發的債券,還可以選擇一些優質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股票和債券。另外,可以要求對方發行特別國債,並置於優先償還等級,目前IMF對歐元區國家的救助資金就有這樣的安排。在購買歐元區金融資産時,要注意化整為零,除了國家級投資機構之外,可以考慮讓部分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分散購買。(課題組負責人:劉世錦;協調人:余斌;執筆:劉世錦、余斌、陳昌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