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食品安全法》已經頒布實施兩年多了,但食品安全事件仍層出不窮。如何看待日益瘋狂的食品造假?食品不安全因素究竟有哪些?怎樣讓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就這些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日前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馮平。他認為,保障食品安全要依靠加強法治、轉變發展方式來解決。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多係人為
“因牛肉産品被污染造成食物中毒,美國Topps肉製品公司宣告破産;意大利“幽靈”奶牛醜聞,涉及意大利農業供應管理局和農業部動物疾病預防研究所;德國生産商將工業用脂肪酸用於動物飼料,引發了“二惡英毒飼料”事件,上千家農場關閉;我國台灣地區查獲的全球首起使用有毒物質——塑料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酯(DEHP) 取代棕櫚油做乳化劑,對飲料進行增稠獲取暴利的事件涉及上百種飲料。”馮平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是當今世界所關注的重點,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做到‘零風險’。”
我國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是不少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曾經遇到的。馮平説:“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30年完成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進程,遇到的問題可能會集中展現出發達國家的經歷。”
據他介紹,老百姓深惡痛絕的食品造假問題,是發達國家19世紀早期就大量出現過的,隨著食品的化學化發展和食品加工、銷售企業的增加,有意的食品摻假一直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嚴重問題。直到1920年前後,法規的壓力和有效的檢測方法才將故意進行食品摻假的出現頻率和嚴重性控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而且摻假與反假始終沒有停止。
馮平認為,與發達國家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集中于微生物、環境污染等非人為故意危害不同,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隱患主要是非法牟取暴利、人為污染和“添加氾濫”,形勢複雜、嚴峻。違法犯罪分子利欲熏心、明知故犯,生産經營有毒、有害食品。“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私屠濫宰、收售病害豬、“瘦肉精”豬等惡性事件的發生和注水肉、違法違規使用添加物是當前影響食品安全的突出問題。
添加劑是肉類污染罪魁
肉類食品處於食物鏈頂端,污染源多,産品價值高,食品安全問題更加複雜。主要包括環境污染、生物污染和化學因素三方面。其中,尤其以化學因素污染最為嚴重。
環境污染包括垃圾、水、重金屬、農藥、化肥污染。生物污染包括口蹄疫、豬鏈球菌病、絳囊蟲病等人畜共患病。化學因素,主要有亞硝酸鹽、著色劑、防腐劑等添加劑。亞硝酸鹽有發色作用,更重要的是對劇毒的肉毒桿菌的抑制,目前還沒有更好的替代品。亞硝鹽致癌,用量大時會發生急性中毒,必須限量。個別生産者為追求色、香、味任意增加用量,曾引發過多起急性中毒。天然色素成本高、性質不穩定,加工、保存中容易褪色。合成著色劑穩定,但有一定毒性, 對人體健康存在危害。不法商販為掩蓋原料肉不新鮮和熟肉製品的缺陷,大多超量和超範圍添加防腐劑。
“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功不可沒;但癌症發病率逐年攀升,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化學污染是主要因素。”馮平認為,“當前,食品安全管理僅僅滿足於不出現急性中毒事件已經不能達到人民的期望,同時,技術的濫用也在客觀上增加著食品安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