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和印度強勁的經濟增長已經引起了眾多關注,而兩者不同的政治體制會對經濟增長産生怎樣的影響,則眾説紛紜。
上海模式
顯而易見,中國的經濟增速高於印度。過去30年,從GDP的增長率來看,中國的增速是印度的2倍。中國毫無疑問比印度的發展要好很多。
印度總理辛格在一次印度金融界的採訪中説,他想讓孟買成為另一個上海。當你在陸家嘴[12.85 0.71% 研報]的高樓間穿行,或許會有這種幻覺。孟買尚有類似達拉維這樣的貧民窟存在,而在上海找不到這樣的地方。因為中國政府較為強勢,可以行走在法律之上。而為了城市的規劃甚至可以大規模移動人口,這在印度行不通。
這幾年我用“上海模式”概括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等來促進經濟增長,且有一個強大的政府來執行,對私人産權並不尊重,因而公眾意見對此類政府決策幾乎沒有影響。
而上海模式的含義是民主決策對經濟增長而言是一個障礙,但基礎設施建設卻能提供增長動力。這裡有個關鍵問題:基礎設施對經濟的增長到底有多重要?如果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或許一個強勢政府促進經濟增長是必須的。如果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沒那麼重要,就不至於依賴強勢政府。
讓我們來看兩個國家的例子。甲國在基礎設施方面比乙國優越,甲國有更多的手機。如果問“這兩國哪個是中國哪個是印度,哪個國家增長更快”?相信基礎設施重要的人,就會得出甲國是中國,因為其基礎設施更好地促進了經濟發展,而乙國則是印度。
但事實上擁有較多手機的國家是前蘇聯,這是根據1989年的數據得出的。在蘇聯取得了令人欽佩的手機數據統計後,這個國家就解體了。所以這可不是好事。手機或基礎設施並不能保證經濟的增長。
上述乙國是中國。中國以每年兩位數字的速率成長了20年。但如果只比較前蘇聯和中國的基礎設施,那你對未來20年的經濟增長就做了錯誤的預告。
印度崛起
再問如果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A國有更長的鐵路線,那麼中國是A國還是B國。實際上,那個擁有更長鐵路線的國家是印度,B國才是中國。這個事實鮮為人知。
當然時至今日,中國比印度擁有巨大的基礎設施優勢。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基礎設施卻比印度落後。當然英國人在印度建了很多鐵路。如果基礎設施重要,那麼在印度基礎設施條件佔優的情況下,就不能解釋為什麼中國比印度增長更快。
事實上,全球證據反而偏向顯示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在經濟增長中,政府累積了更多資源,然後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這至少是中國經濟增長故事的一面。
再看民主政治與經濟增長的關係。民主政治真的不利於經濟增長嗎?讓我們再來看兩個國家X國和Y國。X國在1990年的人均GDP是300美元,而Y國的人均GDP是460美元。到2008年,X國以700美元的人均GDP超過了Y國的人均650美元。這兩個國家都在亞洲,哪個是民主國家?
慣性答案會認為X國是中國,而Y國是印度。但實際上,X國是民主印度,而Y國是巴基斯坦——長期在軍事統治之下。人們常常因為人口數量來比較中印,但印巴也構成非常重要的對照。這兩個國家在地理上相近,擁有複雜但互通的歷史。而在這個比較中,民主政治在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看起來非常好。
為什麼經濟學家沉迷于強勢政府?一個原因是東亞模式。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一度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但韓國、中國台灣和新加坡均是長時間的專制政體。實際上這種選擇有很大偏差,就像你問所有已經買了彩票中獎的人,你是否中過彩票,答案是肯定的。但你卻沒有考慮那些同樣買了彩票卻沒有中獎的人。
所謂“東亞模式”有巨大的選擇偏差。韓國成功了,朝鮮沒有;台灣成功了,但毛澤東時期的中國卻沒有;緬甸沒有成功,菲律賓也沒有成功。如果你看全世界的統計數據,在經濟增長上沒有證據表明專制政府比民主政府更有系統性優勢。
“龍象之爭”
到底為什麼中國發展如此之快?比較文革時期的中國和甘地領導的印度,即使中國在這樣的非正常時期,經濟增長也快於印度。中國用什麼克服了文革帶來的負面影響?答案是人力資源。
當時中國的成人識字率是77%,而印度只有48%。而且在中國識字意味著可以讀寫大概1500多個漢字,而在印度識字僅意味著能説、能寫自己的名字。顯而易見,中國在人力資源方面擁有巨大優勢。
當時中國還在平均預期壽命方面優勢巨大。回溯到1965年,中國人比印度人平均多活十年。同時,中國女性在經濟中的作用要遠大於印度。印度男性比女性的平均壽命要多兩年,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因為正常情況下女性的平均壽命要更長,這顯示了印度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直到2006年,印度男女的平均壽命才拉平。如今,印度女性壽命已高於男性。但要消除長期的女性歧視,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問題圍繞在“中國模式”的爭議中,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否真的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答案比較微妙。靜態來看,中國在政治上並無競爭。但動態來説,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村一級的選舉已經開始。尤其在農村中國加大了對産權的保障,也推行了農村金融改革。
同樣用動態視角來看印度。1975年甘地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印度政府擁有和操作所有電視臺。而到20世紀90年代,印度不僅開始進行經濟改革,還進行政治改革,引入村級自治和媒體私有化。
為什麼很多人相信印度的增長依然非常緩慢?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們總拿印度和中國相比。就好比你是個出色的NBA球員,但總被拿來和喬丹比較,你的表現就沒那麼出色了。事實上,如果拿印度和一般發展中國家比較,即使在印度達到8%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之前,印度在新興經濟國家中的經濟增長排名第四,這已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記錄。
展望未來:巨龍和大象,誰將擁有繼續增長的勢頭?中國依舊有優秀的基本面:社會資本和公眾健康等。但我認為印度將擁有增長的勢頭,印度政府已在基礎教育和基礎健康方面加大投資。
印度擁有經濟增長正確的制度環境,而中國仍需為政治改革努力奮鬥。政治改革是中國保持增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並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過政治改革廣泛分享經濟增長的利益,這將決定中國未來的走向。(作者黃亞生為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