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0月31日,世界人口達到70億。聯合國有關機構預計,2100年將達100億。
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長壽時代也快步向人們走來,人口老齡化將成為人類社會的常態。在亞洲,高齡人口規模、增長量、增長速度和高齡化都非常集中。高齡老人主要集中在東亞。日本人口老齡化程度,不僅在亞洲最高,在世界192個國家和地區中也居第一。
中國也進入了快速老齡化階段,其特點:一是來得早。發達國家多數是在完成工業化、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後進入老齡社會,而中國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還在3000美元以下,“未富先老”。二是增速快。老齡人口是中國總人口中增長最快的群體。發達國家老齡化水平從5%上升到10%,普遍用了40多年,而中國只用了18年。三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大。2033年左右,將結束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低撫養比的“人口黃金時期”,迎來總撫養比和老年人口撫養比分別達60%-70%和40%-50%的嚴峻的20年。
中國應對老齡化問題,主要應從兩個方面著手:
宏觀上,注重統籌協調、政策指導。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日本、香港和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新加坡、韓國等,並未因老齡化而抑制其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等發達國家和新加坡、韓國等新興、快速人口老齡化國家的相關經驗。只要統籌協調,積極應對,促進積極老齡化的實現,仍然可以保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不發達、就業不完全和社會保障不完善的背景下出現的,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並不同步。因此,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中,其公共政策的安排就不能只是一種應急策略,必須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人口老齡化儘管首先表現為一個人口現象,卻不斷和社會經濟、環境資源和各個領域相互作用,所帶來的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問題,公共政策要想在這個系統中發揮持久有效的作用,就必須將社會視為一個整體,統籌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要素的關係,並促進和支持各種不同系統共同發揮作用。
中國已相繼出臺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及關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的第三個五年規劃。
微觀上,力求老有所醫、老有所養。國家著力構建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從制度上解決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與此同時,努力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照顧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之路。
中共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指出,要以“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為方針,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要求,“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統籌發展機構養老服務,新增各類養老床位342萬張。重點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為轄區內65歲及以上老年人開展健康管理服務。加強老年社會管理工作,各地要建立老齡工作委員會。
此外,還要解決“老有所為”問題,重視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鼓勵和支持老年人充分融入社會。(作者葉小文 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