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財政投入:不能“陽光越亮 角落越冷”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1日 10: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讓老百姓減負擔、得實惠,還需要明確“民生財政”考核的內容和標準,避免“民生是個筐,啥都往裏裝”

  現在,每次聚會聊起稅負話題,身邊很多朋友都有怨言。

  老百姓對“稅”有意見,其實是擔心自己繳了稅,卻沒有享受到對等的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擔心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只是“肥”了少部分人。

  你看,貧困縣的政府辦公大樓豪華氣派,可許多山裏的孩子仍在危房裏用“磚頭桌”上課;大城市夜晚燦如白晝,鄉下依然三天兩頭地斷電;一些政府部門公款出國、配新車“不差錢”,需要把錢補貼到戶、送到困難群眾手上就“哭窮”……人們自然憂慮:財政支出輪到基層百姓,會不會只是“喝點湯、聞點香”?

  財政對於民生領域的投入連年增加,然而一些百姓並不領情,反而抱怨“為什麼陽光沒有照到我身上?”甚至覺得“陽光越亮,角落越冷”。

  如何讓公共財政的民生支出公開、公正,給百姓的好處更多、更實在?

  讓老百姓減負擔、得實惠,需要完善“民生財政”支出的體制機制。

  2010年民生支出佔全國財政支出比例達2/3,某些省份這一比例高達80%—90%。然而在基層一些地方,部分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也被貼上了民生標簽,而老百姓亟需改善的民生問題卻沒得到解決。“民生是個筐,啥都往裏裝”的現象值得重視。

  有些民生支出是“普惠式”的,比如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制度。但事實上,“普惠”存在選擇性。比如在有些地方,參加新農保的60歲以上老人,子女繳費方能領取養老金。比如享受補貼的農機具被指定商店和機型。再如新農合報銷時“搭售”關係戶醫院的自製藥等等,老百姓意見很大。財政支出機制還需進一步公開透明,在制度設計、政策執行、監管落實上下功夫。

  讓老百姓減負擔、得實惠,還需要明確“民生財政”考核的內容和標準。民生投入今年增了多少,明年又要增多少?對百姓而言,數字並無意義,他們要的是自身生活更實際、更直觀的改善。比如,目前居民的社會保障總體水平不高,可居民個人繳費比例卻不低。粗略計算,城市居民繳納的“三險一金”幾佔工資收入的20%。保障雖有所增加,但擠佔了即期消費,老百姓的“幸福感”未必提升。再如,2012年我國教育投入將達到GDP的4%。可是,教育投入力度這麼大,將給千家萬戶在教育方面帶來多少實惠?大學學費、住宿費能不能降一些?西部孩子的“小飯桌”能加幾頓肉?人們希望“答案”更具體。

  因此,考核“民生財政”的績效,不能光看資金投入額度,要看民生改善程度,更要看老百姓對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的滿意度。以此為“民生財政”的標桿,讓百姓心裏有底,也給有關方面戴上了“緊箍咒”——你必須把錢投對地方,花出效果,溫暖民心。

熱詞:

  • 民生財政
  • 緊箍咒
  • 普惠
  • 答案
  • 小飯桌
  • 幸福感
  • 三險一金
  • 搭售
  • 普惠式
  • 財政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