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中國概念股沉浮錄:從熱捧到獵殺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1日 07: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曹咏

  10月31日,紐約。首屆中美創新與合作峰會現場,當提及中國公司時,納斯達克全球證券資本市場部副總裁Karin McKinnell用了一個詞:引人入勝(compelling)。

  的確,中國公司遠赴重洋,擅長描繪的正是其精彩的成長故事。“提供給投資者一個共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機會。”在這些公司海外推介過程中,類似話語被反復提及。

  奇虎360(NYSE:QIHU),無疑是它們中的佼佼者。這家互聯網公司剛在今年3月30日登陸紐交所,上市首日便大漲134.48%;10月,又被跟蹤中國概念股的金融網站Cnanalyst.com評為年內“十大增速最快小盤股”之首。

  但在11月1日後,這些紀錄開始面臨挑戰。

  這一日,位於洛杉磯的香櫞研究(Citron Research)在其網站發佈報告,稱奇虎為了迎合華爾街而故意誇大公司業務,並將公司目標股價下調至5美元——僅是報告公佈前奇虎股價的四分之一。

  這更像是一份倉促出爐的報告。在開篇處,香櫞甚至誤將奇虎的上市地點記錄為納斯達克;但投資者的回應依然踴躍,11日奇虎以大跌11.23%開盤,最終收盤跌幅縮小至10.34%。

  奇虎的遭遇正變得越來越普遍:這些中國公司往往要耗時數月才能海外上市,但隨後卻尷尬發現,投資者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將他們拋棄。

  對中概股而言,入世掀起的“走出去”輝煌已隨時間悄然淡去。

  “入世”後的中概股熱潮

  中國概念股的這般遭遇,在過去十餘年幾乎不可想象。

  1992年10月9日,美國紐交所迎來第一家中國國有企業:華晨汽車的前身瀋陽金盃(NYSE:CBA)。

  20世紀末,隨著中國加入WTO提上議程,赴美上市的中概股開始感受到投資者的熱情。

  民企海外上市第一人僑興環球(NASDAQ:XING),在其官網上記錄了這段“入世”記憶。

  1999年2月17日,這家生産無線電話的廣州企業順利登陸納斯達克;同年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簽署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協議。

  受“入世”利好刺激,僑興環球股價一路飆升,當周漲幅接近300%,周漲幅列當年納斯達克第6位;僅在11月18日,僑興環球股價一路飆升,日漲幅達到驚人的268%。以該股當時960萬總股本計算,這一日股票市值就增加了8040萬美元。

  2003年,屬於中概股的年代終於來臨。

  當年4月,股神巴菲特開始在香港市場大筆買入中國石油(0857.HK),這迅速掀起國際資本市場的“中國風”,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涌向中國概念股。

  而另一方面,中國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有限,這些公司面臨結構性融資的限制,這成為它們另辟蹊徑海外上市的動力。一邊是國外的追捧,一邊的企業自身需求——民營企業出海上市逐漸攀上高峰。

  紐交所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累計有7家中國企業在美國實現IPO,而在2007年,這一數字暴增至29個;但此後的金融危機打亂了中國公司的境外上市計劃,2008年IPO數量降至4家,而2009年恢復到10家。

  2010年,中國公司刷新了在美國IPO的數目,達到34個;按照2010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價計算,這些中國公司的市值達到253.1億美元。

  從天堂到地獄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遭遇停牌甚至摘牌,海外投資者終究還是對這些中國故事亮起了紅燈。

  相比之下,借殼上市,俗稱RTO(Reverse Take Over)的企業更容易被做空者挑中。

  和傳統的首次公開發行(IPO)相比,RTO的門檻更低:企業可以直接購買一家處於休眠狀態的殼公司資源,繼而將自家資産注入實現上市。

  “IPO最短可在12個月內完成上市過程,但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較大;RTO則最短只要5至6個月上市,6到8個月可以完成轉板,受環境影響較小。因此,後者是最受中國企業青睞的赴美上市方式。”一公司總部位於弗吉尼亞的投行人士對記者介紹。

  一系列數字證實了上述説法。來自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CAOB)的統計顯示,僅在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間,赴美上市的215家中國公司中幾乎75%都是借助RTO方式;而選擇IPO的中國公司僅有56家。

  良莠不齊的中國公司,給了香櫞、渾水等看空機構可乘之機。一時間,這些機構紛紛出具報告,不約而同地指責起一些中概股的財務造假行為;其中有涉嫌誇大業績的中國高速頻道(PINK:CCME),偽造合同的綠諾科技(PINK:RINO),以及管理層造假的中國生物(PINK:CHBT)等。

  曾在中概股上栽過跟頭的基金經理Maj Soueidan還專門為這些RTO企業整理出27個特徵,包括利潤過高,應付賬款過低,頻繁更換審計師,信息披露不全等,提醒投資者不要“踩中地雷”。

  進入2011年,這場越演越烈的中概股信任危機終於引起監管層關注。

  今年4月27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夏皮洛(Mary Schapiro)在一份公開信中表示,SEC對中國公司違法行為的調查最早從2006年開始,而在2010年夏天起,調查的重點轉向通過RTO在美上市的海外公司。

  “僅2011年3月至今,已經有超過24家中國公司提交8-k文件,披露審計師辭任或其它會計問題的信息。”夏皮洛在上述公開信中寫道。

  對那些麻煩上身的中概股而言,股價下跌,甚至退市,將是最直接的後果。

  記者不完全統計,伴隨這場信任危機而來的,是今年前11月累計約28家中國公司從美國主板市場退市,這個數目幾乎是中概股總數的十分之一。

  細分下來,除泰富電氣(NASDAQ:HRBN)、天獅生物(NYSE:TBV)等5家公司完成私有化主動摘牌外,其餘如多元印刷 (PINK:DYNP)、中國生物(PINK:CHBT)超過20家公司退至粉單或OTCBB市場繼續交易。

熱詞:

  • 奇虎
  • 中國風
  • 中國概念股
  • 股總數
  • 獵殺
  • 中國故事
  • IPO
  • RTO
  • 做空
  • P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