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1月16日,央行發佈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這份重要的政策聲明中,許多政策口徑發生了較大轉變,比如首次提出“加強系統性風險防範”。
這顯然是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評估規劃報告的正式回應。11月15日,IMF發佈了首份中國金融部門評估規劃報告(FSAP),警告中國大型銀行面臨系統性風險。
中國金融系統是否面臨風險,早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從中國推動金融改革以來,宏觀金融風險基本源於金融體系成為政府政策落實的一個附屬體系,也就是説,銀行承擔著保持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任務,這使得大量金融資源無法按照市場規則來配置。正如IMF報告所指,中國金融系統仍過多依賴政府的行政管理,同時將貸款利率設在遠高於存款利率的水平,確保銀行的利潤。這樣一來,金融系統便向國有企業嚴重傾斜,助長了過度投資並引發資産泡沫,帶來宏觀金融風險。
當前威脅中國金融穩定的領域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地方債務問題;二是2008年以來銀行體系的信貸投放帶來的不良資産風險;三是房地産泡沫化問題。這三個問題一旦集中爆發,將帶來嚴重的金融風險。
針對這三個問題,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相應措施:一是監管部門早已對地方融資平臺進行清理,並大幅提高了相關撥備率標準。至於銀行信貸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相關市場操作進行不良資産剝離。房地産調控也在進一步刺破樓市泡沫,關鍵就看這些政策如何落實。
解決上述三大問題都涉及到金融體系的改革。在IMF看來,中國金融體系改革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拓寬金融市場和服務領域,開發多元化的金融仲介模式,從而促進各銀行間的健康競爭。第二,政府角色轉型,從此前利用銀行體系來實施廣泛的政府政策目標,轉變為允許基於市場化目標來做出借貸決策。第三,擴大市場化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利用利率作為主要工具來治理信貸擴張,而非行政性措施。第四,升級金融基礎設施和法律框架,包括強化支付和清算體系,以及消費者保護和金融知識普及。
當前中國金融改革正處於關鍵的攻堅階段,利率市場化基本已經固化,但匯率形成機制問題,在外圍環境賭人民幣升值的情勢下,單邊升值的扭曲機制給中國的匯率機制改革帶來很大的破壞力。
因此,IMF建議中國實施金融市場化改革是正確的,但那些具體的建議是荒謬的,不符合中國現實。我們應該如央行所回應的那樣,在明確改革方向的同時,具體推進改革步驟時應根據實際情況保持靈活性。周小川行長此前明確指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穩步推進,金融宏觀調控從偏重運用數量型工具向更多運用價格型工具轉變。中國人民銀行不斷加強利率工具的使用,根據宏觀經濟和物價走勢的變化,及時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以影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發揮利率杠桿調節總需求的重要作用”。(周子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