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金融時報:中國經濟沒有觸礁 不需恐慌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7日 10: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英國《金融時報》11月7日文章,原題:別恐慌,中國經濟還沒觸礁

  兩年前幾乎沒人相信中國的GDP增長率將低於8%。如今隨著國內各種泡沫日益顯現,似乎所有人都在擔心中國處在崩潰邊緣。儘管北京的決策者們知道艱難的經濟調整已不可避免,但眼下的恐慌或許並不比此前的樂觀更具説服力。若經濟調整有序進行,中國的金融體系不會崩潰,社會代價亦將降至最低。

  但這要求北京實現財富的轉移———從國家到個人家庭,切實還富於民。因為與日俱增的過度投資是中國多年快速增長的主要推手,債務以難以為繼的速度遞增,而為之埋單的是普羅大眾。迅速膨脹的債務意味著唯有犧牲居民儲戶利益為代價的超低貸款利率,才能有效控制償債成本。

  由於被迫變相承擔起償債責任,中國居民財富在GDP中的佔比已急劇降低。直接補貼和低估人民幣匯率等其他因素,使該狀況進一步惡化。結果是居民收入在GDP的比重嚴重偏低,其消費能力也急轉直下。為促使經濟轉向依賴消費,中國須大幅降低投資和信貸增速以消除居民未來負擔。但中國要為此付出代價,在本10年末期,其GDP增長率或將降至3%以下。那中國的銀行體系會崩潰嗎?不會。通過信貸風險管理並使存款與貸款保持較大利息差,北京能有效確保其銀行系統的利潤和穩定。

  中國真正的風險在於政府債務水平已上升至危及其可靠性的程度。日本具有借鑒意義。在長達20年的調整期間,日本的銀行體系基本保持穩定,其經濟調整策略是提高政府債務,使財富從國家和企業有效地流向民眾。

  如果中國希望居民消費拉動未來增長,這也需要還富於民。實現該目標有兩種途徑。一是日本方式,即北京吸收銀行系統損失,使政府債務增速快於政府資産增幅。其次是通過私有化或提高公眾擁有國家資産佔比等方式直接將財富流向民間。無論中國採取何種方式,未來10年內必須擴大其民眾財富在GDP中的比重,越快越好。

  隨著市場對中國高企不下的債務的憂慮與日俱增,以往的樂觀似有轉變為恐慌情緒的趨勢。但北京仍有在不引發動蕩的前提下掌控轉變的時間。若中國決心以各級政府為代價提升民間財富在GDP中的比重,就能有效駕馭這種艱難的轉變。(作者邁克爾佩蒂斯為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王會聰譯)

熱詞:

  • 經濟調整
  • 恐慌情緒
  • 金融時報
  • 政府債務
  • 中國
  • 銀行體系
  • GDP增長率
  • 信貸增速
  • 過度投資
  • 國際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