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每經評論員 葉檀(微博)
IMF的金融部門評估規劃(FSAP)發佈了關於中國金融體系穩定情況的評估報告,在禮貌性的祝賀之詞外,引起關注的是,FSAP對中國金融部門風險的評估。
根據FSAP報告,中國的金融部門面臨著幾個近期風險:快速的信貸擴張導致貸款質量惡化;影子銀行和表外活動導致銀行脫媒現象加劇;房價下跌;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中期脆弱性也在增加,可能會妨害金融體系為支持未來經濟增長而進行的必要調整。基金組織與中國有關方面聯合對中國最大的17家商業銀行開展的壓力測試表明,多數銀行似乎有能力抵禦單獨出現的衝擊,這些衝擊包括資産質量大幅惡化(包括房地産市場的調整)、收益率曲線的移動及匯率的變化。但如果幾個風險同時發生,銀行體系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這是廢話,沒有哪一個銀行體系可以抵擋壞賬上升、收益率下降以及匯率大幅上升,這是所有金融機構的災難。中國金融機構壞賬率大幅上升,説明房地産以及實體企業的崩潰;收益率下降説明資金緊縮;匯率大幅上升説明出口不堪一擊。當幾股颶風同時來臨,所有的人只能跪下祈禱。
IMF所提出的改革遠期目標正確,但遠水難解近渴;近期暗示則是毒藥,萬萬不可行。改革目標包括擴大金融市場和服務的廣度,發展多元化的金融仲介形式以促進銀行之間的健康競爭;轉變政府角色,逐漸取消利用銀行體系實現政府廣泛政策目標的做法,而是允許銀行根據商業目標作出貸款決策;擴大以市場為基礎的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將利率,而不是行政措施,作為管理信貸擴張的主要工具;改善金融基礎設施和法律框架,如加強支付和結算系統,增強消費者保護,擴大金融知識的普及等。
中國的金融業應該市場化,其目標是建立本國獨立的貨幣發行體制,目前中國的貨幣發行體制是盯住出口的無錨之船。我們應該抓住FSAP建議的核心,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而對不食中國煙火的具體建議束之高閣。以陰謀論或者全盤市場化接受FSAP的建議都是可笑的。
在某些政策上,IMF的建議非常烏托邦,不符合中國的現實,如將利率作為管理銀行貸款的主要工具。不要説中國,任何一個政府佔主導地位的不成熟的市場經濟體,都不可能由利率作為主要工具,因為利率不可能有良好的傳導效果。並不奇怪,在美聯儲建立初期,存款準備金率是主要的調控手段;而在中國,日均存貸比、月均存貸比與季度末的存貸比成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其背後的隱含意義是,將信貸總量而不是利率作為主要的調控工具,信貸總量控制充斥了行政色彩,卻是中國現階段不得不如此的結果。央行有必要退出信貸總量調控,而代之以存款準備金率的辦法,最終在金融市場化的前提下,過渡到利率調控手段。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步到位,對於目前的金融市場而言,能夠從貸款導向與貸款總量限制,徹底過渡到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控,就是一個質的進步。
聯想到IMF總裁拉加德到中國來時,暗示中國有必要放鬆貨幣政策,以房地産拉動內需,該組織對於中國的具體建議充斥了荒謬之處。但這並不等於市場化的總體建議是錯誤的,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揀起市場化的核心,而拋棄荒謬的具體建議。
央行對FSAP的報告作了彬彬有禮的回應,認為報告對中國金融體系的評價總體是客觀、積極、正面的,對金融體系未來改革建議是富有建設性的。但央行在為自己辯護時,卻不夠坦誠,在推進市場化的描述方面虛與委蛇,過度估計了中國金融市場化的進步。
央行指出,在信貸調控方面,人民銀行早在1998年就取消了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管理,轉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市場化的間接調控手段引導商業銀行合理投放信貸。利率、匯率改革已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市場機制已在利率、匯率形成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如此禮貌的回應,事實上封堵了中國金融市場化的進一步改革之路,既然已經利率、匯率主導,何用進一步市場化?坦誠地回應並非針對FSAP,而是為了對全體國民有個交代,為了對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有個交代。
我們承認,存款準備金率與利率等已經逐漸對市場的預期起到作用,當一年期央票發行利率一再下行時,投資者出於對市場基準利率下行的預期,爭先恐後地投入證券市場,但這並不等於,中國已經徹底擺脫了貸款總量控制,從各商業銀行的總量控制,到民營企業無法貸到款項,都有貸款額度的陰影。
相比其他行業,中國金融領域的人士具有國際視野與市場理念,如果連金融人士都以官腔回應各方,以市場化的進步封堵進一步市場化之路,只能説明在中國本應最市場化的領域,都充斥了無聊的應和官腔,中國的利率市場化路途遙遙。
央行與銀監會有必要顯示拋棄貸款利率控制市場的決心,而代之以存款準備金調控之路,最終以自主的貨幣發行體制與利率市場化,為中國金融業闖出艷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