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評論員 陳寧遠
據新華社“新聞縱橫”報道,近幾年來,每到秋冬之際,基本都出現過批零倒挂導致的“柴油荒”。這種“柴油荒”的成因有點蹊蹺。因為你説市場缺油吧,柴油荒了,汽油卻不那麼荒;你説市場不缺油,是兩桶油壟斷造成的,可是兩桶油卻有鼻子有眼地指責一些民營加油站對柴油搞囤積居奇。11月7日新華網就報道了成品油流通環節有諸多人在投機。
也許市場現實始終就是如此。只要資源稀缺,就會有投機者;而只要有對稀缺資源的價格管制,就會加大供應短缺,甚至會産生黑市上價格高昂的稀缺資源卻充分供應的情況。但柴油稀缺嗎?根本就不是,國內生産滿足不了市場需要,國際市場有的是。兩桶油等有資格從國外進口成品油的巨無霸,完全可以從國外買柴油來供應國內的市場。
南京的一位民營油企的老總為11月7日出版的《中華經濟時報》算了筆賬,依據11月6日新加坡等國際三地成品油期貨的平均價格每桶約120美元計算,按照1美元兌換6.4元人民幣的匯率,再加上關稅、消費稅以及300元等雜費,到國內口岸的最終價格為7313元,比國內現在的8700元成品油價還低1300多元。放著這樣的差價兩桶油居然不去賺,它們是怎麼想的還真不好理解了。更無法接受的是,能夠看到市場商機的民營油企,卻因為石油進口權的原因根本做不了這個買賣。一個不去做,一個做不了,柴油就荒了起來。
在這樣的糾結之中,呼籲對民企放開石油進口權的想法當然就順理成章了。但實際上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如何進行新一輪的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但這目前只有一個年底就會來的傳説。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副司長連啟華在“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通氣會上就透露,年內將推出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而據《第一財經日報》6月10日的報道,討論中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新方案,有一個政府將向三大石油公司下放定價權的內容,其前提為國際原油價格在130美元/桶以下時。
説實話,目前成品油定價機制實在難以恭維。不僅消費者抱怨,即便中石油和中石化也在抱怨,説中國成品油價格實在太低,造成了它們煉製業務産生了巨虧。2011年第三季度報表顯示,中石油煉油業務前9個月虧了415億元,中石化虧了246.10億元。如此情況下,它們當然希望成品油價格的審批制轉成由自己按照國際原油價格波動的調價機制。從成品油商業經營的角度看,這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一旦石油企業自主定價了,如何照顧到消費者的利益呢?
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130美元/桶的約束條件下,國際原油漲價,中國就必須漲成品油價格的後果,這看上去符合成本上漲價格應該上升的一般市場邏輯。但這個約束條件忘記了130美元/桶的價格是國際原油歷史性的高位的價格,離150美元/桶的歷史最高價只有12%的幅度。在2010年6月到現在的一年多時間裏,國際原油的價格從來沒有到過130美元/桶的價位,大部分時候甚至在90美元以下。這幾乎意味著新的企業自主的定價機制,為石油企業預留了50%的上升空間。
而且這個約束條件最為疏漏的是,忘了成品油的生産和銷售是一連串的事兒,銷售價格不能簡單計算。否則以成本上升導致終端價格上漲為假設前提,會讓消費者單獨承擔成本負擔。在中國,石油行業基本是三家央企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控制的,而它們無一例外都是上下游一體化的巨無霸。它有零售的加油站,也有生産成品油的煉廠,在國內、國外更有油田。若是成品油的生産和銷售根據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而上漲了,那麼它們油田的油,因此上漲而錄得的高溢價,該如何面對呢?在未徵收資源上漲的暴利稅情況下(11月1日剛從從量計稅改為從價計稅),根據一項業務虧損予以授權,並預留高達50%的利潤上升空間,極易助長壟斷企業以壟斷能力盈利。
(作者繫上海財經觀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