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6年前開始試水海外市場時,中興通訊董事長侯為貴可能沒有想到,在未來的日子裏,海外市場會給中興通訊的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16年後,中興通訊和華為一起躋身全球通信設備提供商第一陣營,比肩國際通信設備巨頭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和阿爾卡特朗訊。
“未來十年,中興通訊年複合增長率應該還會保持在15%~20%,主要增長點在海外市場。”侯為貴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微博)日報》專訪時指出,現在中興通訊海外收入佔比為55%,但未來海外市場收入比重可能會達到70%,甚至更高,“但中國市場肯定是中興通訊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
因為,入世10年來,中國GDP從2001年的10萬億元,躍升至2010年的39萬億元,增長近3倍。作為國家基礎設施之一的中國通信市場也伴隨著中國GDP的增長,快速膨脹,並成為中興通訊和華為衝擊海外市場的堅實後盾和最佳避風港。
侯為貴表示,美國GDP是中國的3倍,所以其通信市場也是中國的3倍;日本GDP與中國差不多,所以日本通信市場規模與中國相當;“如果中國GDP用15年達到美國水平,屆時中國電信(微博)市場規模也將達到美國水平”。
走過電信業的冬天
也正是因為入世後的中國電信市場快速發展,讓剛剛走出國門的中興通訊和華為成功度過了2002年全球電信業大衰退;7年後,當全球電信業受累于2008年底的金融海嘯,中興通訊和華為再次借助中國3G網絡建設,一舉改寫了世界電信設備商的競爭格局。
上世紀末網絡經濟泡沫的破滅,多米諾骨牌效應顯現。2000年全球電信業營收銳減,債務急速增加,很多電信企業財務赤字觸目驚心,裁員風波不停,財務醜聞不斷。
絕大部分國際電信設備巨頭如愛立信、摩托羅拉等紛紛告別持續增長時代,而朗訊、北電等公司更是陷入了極端的困境。為此,華為總裁任正非于2001年初在華為企業報上發表了題為“華為的冬天”的文章。
電信業的冬天真的如期而至。2002年,美國環球電訊公司、McLeodUSA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相繼申請破産;英國沃達豐集團,在截至2002年3月底結束的公司2001財年中,稅前虧損135億英鎊,創下英國公司年度虧損之最。
與此同時,華為也在2002年首次出現負增長,但中興通訊卻憑藉中國聯通(微博)的CDMA合同,不僅在2002年實現了微小增長,而且還將CDMA網絡的成功經驗推向海外市場。2006年中興通訊CDMA出貨量和合同數量已位列全球第一。
同樣因為2008年全球性金融風暴,愛立信、北電網絡、諾基亞西門子和阿爾卡特朗訊身陷巨虧和裁員的困境。相反,中興通訊和華為借助中國電信市場逆市飛揚,成功躋身全球通信設備提供商第一陣營。
2010年中興通訊收入106億美元,其中海外市場收入佔比達54%。今年上半年中興通訊收入58億美元,海外市場收入佔比達56%。
這一業績相比中興通訊2001年的13.2億美元收入,增長幅度已接近9倍,當時中興通訊海外收入佔比僅4%。
市場難以換技術
“中國金融機構為我們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了很多融資方面的幫助,特別是中國銀行與中國實體企業一起‘走出去’的模式。”侯為貴説。
據了解,在上述的兩次全球性電信業危機期間,中興通訊和華為為獲得海外運營商的訂單,中資銀行如進出口銀行、國開行或工行等基本都為其海外運營商提供買方信貸,這一利器緩解了海外運營商的自有資金壓力和網絡拓展需求,自然海外項目會向中興通訊和華為傾斜,這一方式與日本和德國企業在幾十年前的路徑幾乎一樣。
顯然,入世十年,中國豐厚的外匯儲備是其中先天條件之一。
在本報整個專訪過程中,侯為貴多次強調,中國改革開放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電信市場,對中興通訊和華為來説,都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
中國政府原本想利用中外合資方式來實現以市場換技術,但隨後的事實證明,絕大部分合資公司都不是很成功,也沒有換到技術。
“國際通信巨頭都視技術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根本不會出讓,但中國市場卻肯定想佔領。”侯為貴表示,中興通訊通信技術的確也受到國際通信巨頭新技術的啟發,但主要源自於自主開發。否則,中興通訊目前的技術就不會超越國際巨頭,先在中國市場超越對手,以及佔領全球市場。
據悉,中興通訊每年都將收入的10%投入技術研發,近4年研發投入累計達200億元,今年研發投入將接近100億元。在中興通訊8萬餘名員工中,研發人員即高達3萬人,居中國上市公司之首。
資料顯示,中興通訊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的專利申請數量超過3.5萬項,國際專利申請超過6500項,其中相當比例是3G/4G/核心網/光傳輸/手機領域的核心專利。
“鉅額的研發投入,是中興通訊超越國際通信巨頭的基礎。”侯為貴表示,從這一點來看,中國政府未來10年應該繼續給科技類企業以稅收優惠等政策設計。因為現在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足夠大,但經濟質量還有待提高。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技術創新不夠,這一方面需時間積累,另一方面也需要國家政策上的合理設計。
“中國今年稅收可能超過10萬億元,首先考慮當然是民生,其次就應該是高科技企業的政策激勵。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為中國長遠發展奠定基礎。”侯為貴説。
非貿易壁壘
在侯為貴看來,雖然包括中興通訊和華為等在內的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已取得巨大成功,但總體而言,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還處於初期階段。
最近幾年,中國企業進軍海外市場頻頻遭遇非貿易壁壘,就是最佳的明證。
去年上半年,中興通訊在印度遭遇的安全檢查事件,至今讓侯為貴記憶猶新。去年5月,印度通信部以信息安全性為由,要求其國內運營商禁止使用包括中興通訊和華為在內的中國電信設備商生産的通信設備。
“9個月不讓我們進貨,最後是我們客戶做通了印度政府的工作,到去年第四季度才開放。”侯為貴表示,相比中興通訊在美國所遭遇的非貿易壁壘,印度政府封殺相對好解決。因為,華為和中興通訊在印度已經營多年,印度電信運營商根本離不開中興通訊和華為。
相反,美國電信運營商本身就有很多政府訂單,往往美國政府有關部門一句話,就可以否決某個項目的訂單,所以至今中興通訊和華為在美國電信市場的開拓,僅限于手機終端市場和邊緣網絡訂單,根本進不了美國電信核心網絡市場。
“去年我們在美國競標一個21億美元的大項目,結果也是這樣失手。”侯為貴表示,中興通訊和華為雖然有信心技術上全面超越國際電信設備巨頭,“但要想在全球,特別是美國佔據很大的市場,在短時間內肯定不可能。”
因為,有太多因素影響,特別是政治因素,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問題。侯為貴表示,中國和中國企業的真正崛起,還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所遭遇的一些問題,也不是單個企業能解決的。
據悉,過去三年中,中興北美銷售業績的複合增長率為131%,但大部分收入仍來自手機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