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日益融入世界、一舉一動引起國際關注的國家,居然有24家航空公司以未提前告知、未提供相關醫療證明等拒載殘疾人。其中,居然還有13家規定有權拒絕承運“可能引起其他乘客不適或反感”的殘疾人。(《京華時報》11月2日)
這個由一家民間公益組織發佈的國內首個《殘疾人乘機狀況調查報告》中透露的消息,讓我們看到殘疾人在國內飛機出行時遭遇如此不公待遇。顯然,這是航空公司把國家政令硬生生執行走樣的一個範例。因為據國家《殘疾人航空運輸辦法(試行)》,並不要求所有殘疾人都提前告知,只規定了兩種特定類型的殘疾人需提供醫療證明,同時還明令禁止歧視殘疾人。
“可能引起其他乘客不適或反感”,即是這種赤裸裸的歧視。然而,與其他一些行業和個人歧視殘疾人有所不同的是,這次航空公司捎上了第三方──乘客。這種以乘客的意志為轉移的歧視背後,實質則是歧視矛盾的轉移。因為看起來好像是乘客的意志決定殘疾人是否乘機,但實際上決定權還在航空公司手裏。道理很簡單,殘疾人乘機不可能每次要搞一個乘客投票,即使一個乘客的不適或反感也不能代表大多數乘客的意願,最終還是航空公司説了算。
分析起來,拿乘客的意願説事僅僅是航空公司拒載殘疾人的藉口而已。因為,在我們的社會裏,已經鮮有人會歧視殘疾人,正常的人怎麼會對殘疾人的同機而感到不適或反感呢?那些出語不遜或舉止粗魯的健全人倒會常常帶給乘客以不適或反感,按照航空公司的邏輯也應該拒載的怎麼就不去拒載呢?即使有個別乘客對殘疾人同機而感到不適或反感,那麼,個別乘客的這種歧視行為或許已讓其他乘客“感到不適或反感”,航空公司又怎麼不去把個別乘客請下飛機呢?退一步説,真的有乘客歧視殘疾人同機,他也無權決定殘疾人的出行自由和權利。
思來想去,也許是這樣兩個方面的短視,讓航空公司有此陋策:一是從成本考量,為殘疾人提供服務的成本要超過普通乘客;二是擔心殘疾人乘機容易出現意外傷害,會增加理賠的麻煩。但願這僅僅是猜測。不過無論如何,航空公司都不僅要從制度層面消除歧視殘疾人的壁壘,更應當在執行層面為殘疾人提供更多方便。比如,特設適合殘疾人乘行的可改裝坐位,提前告知則可成為提前改裝坐位的契機。如此殘疾人乘機才能方便安全又舒心。
時代已經進步如斯,殘疾人參加各種活動、出入各種公共場所都已基本實現無障礙了,我們的社會都已以為殘疾人提供各種方便為價值理念和行為標準了,航空業怎麼還會有如此落後沉重的規矩?怎麼就不思與時俱進、公然給殘疾人設障?怎麼就如此漠視殘疾人的正當出行權益?還是趁早更正,更多著眼殘疾人的正當出行權益,為殘疾人提供更安全更方便更舒心的服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