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實體書店如何"光合作用"? 真的窮途末路了嗎?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3日 12: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上週五,全國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書房被曝資金鏈斷裂,其位於大望路和五道口的兩家門店遭到供應商哄搶以抵貨款。本週,光合作用創始人孫池對外證實,光合作用書房位於廈門和北京的直營店全部歇業。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聽到民營書店的壞消息了,此前,季風、明君、風入松等較有規模的民營書店相繼關門,這次輪到了被稱為“中國民營書店第一品牌”的光合作用,公開資料顯示,光合作用書房是總部位於廈門的書店連鎖企業,其主要經營圖書、咖啡、音樂等,公司在2008年進入頂峰時期,其在北京共有15家分店,全國則有30家,一度被視為傳統民營實體書店轉型成功的經典案例。

  為什麼光合作用也沒能逃脫倒閉宿命?實體書店難道真的窮途末路了嗎?

  在網絡書店的衝擊下,傳統書店的生存空間確實越來越小,不管是拼價格,還是拼服務,實體書店都不是網絡書店的對手。打開噹噹、卓越,折扣書琳瑯滿目,滿100送200、滿200減80,各類促銷眼花繚亂,網上下好單,新書免運費直接送上門,這樣的書籍消費方式非常符合快節奏的都市人、職場人的需求。不僅是網絡書店,無紙化閱讀近兩年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在電腦上看書、在手機上看書、在各類電子閱讀器上看書,只需花上不到紙張書籍幾分之一的成本,就能獲得一本電子書,習慣這樣閱讀的人群也在逐步壯大。

  實體書店比我們更清楚當下的市場環境,他們也確實在努力經營和轉型,但為什麼還是活不下來?“光合作用”出了什麼問題?

  有人説,是因為中國內地的人均閱讀率已降為全球平均水平的1/10左右。筆者認為,不能“怪”讀者不愛買書、不愛逛書店,而是應該思索,數字時代的實體書店該以怎樣的面目示人?不是沒有成功的範例,台灣的誠品書店常為人津津樂道。雖然也有人將誠品的成功歸因于台灣地區的人均圖書閱讀率高,但就筆者的親身感受而言,內地的民營書店和誠品只有“形似”沒有“神似”。看看這些倒閉了的民營書店,有書房環境,有咖啡飄香,也有混業經營,但他們似乎沒有懂得誠品之所以“配置”這些,目的是為了營造一種文化體驗,一杯咖啡、一段背景音樂、哪怕是書店一角的佈置與燈光、不定期舉辦的演講和展覽,都是書店文化的承載。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樣的書店售賣的不僅僅是有形的圖書、音像製品乃至文具等周邊産品,更重要的是售賣一種逛書店的美好體驗,這是網絡書店、電子閱讀無法替代的一種文化需求。對於實體書店來説,深挖這方面的需求,或許才是促進新陳代謝、光合作用的生存之道。

熱詞:

  • 光合作用
  • 網絡書店
  • 神似
  • 配置
  • 書房
  • 電子書
  • 2008年
  • 風入松
  • 誠品書店
  • 連鎖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