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外運長航退出國內快遞市場 DHL接手國際業務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3日 07: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儘管眼下國內快遞行業並購重組正酣,但快遞業過度競爭的局面,卻也開始令企業心生退意。繼DHL賣掉兩家虧損的企業、宣佈退出中國國內快遞市場之後,另一個快遞巨頭也表示將“不玩了”。

  “中外運不做國內快遞了,不會再洽購任何國內快遞企業。” 11月1日,中外運長航集團董事長趙滬湘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獨家透露,中外運長航集團的快遞業務將專心於國際市場,並已出售國內快遞業務。

  中外運退出

  中外運長航原本旗下有“E速”快遞品牌,因經營不善,已轉給了中外運敦豪(DHL)。趙滬湘向記者表示,目前中外運長航集團的快遞業務只保留國際業務。

  11月1日,中外運長航與DHL續約,繼續簽訂25年的合資協議。也就是説,未來25年,中外運長航的國際快遞業務則交給中外運敦豪負責。

  由於結束了國內業務,中外運長航也將不參與國內快遞企業的並購熱潮。按照趙滬湘的解釋,今年年初麥肯錫給中外運長航集團把脈之後,出具了一份戰略報告,建議中外運長航將企業定位於綜合物流運營商。隨後,中外運長航集團高層根據報告對業務結構以及戰略規劃進行了調整。

  “物流業務網絡被放在了重點位置。”趙滬湘表示,與中遠、中海等航運巨頭相比,中外運長航在海陸空等領域所涉獵的範圍更廣,運輸方式更全,在綜合物流解決方案上擁有優勢。

  “不會再買國內快遞企業。”趙滬湘強調,目前國內快遞市場過分競爭了,暫不考慮回到這一市場。

  中外運長航並不是第一個退出國內快遞市場角逐的企業。今年6月,中外運敦豪公司宣佈將所持“中外運全一”及金果公司的全部股權折價轉讓,完全退出中國國內快遞市場

  作為中外運敦豪的外資投資方,DHL亞太區CEO許克威接受記者採訪時坦承,退出主因是中國國內快遞市場的過度競爭。眼下網商和消費者過度地追求快遞低價,部分民營快遞企業以勞動力的低成本和犧牲快遞的服務質量為代價,賠本參與競爭,導致國內快遞市場的價格倒挂。正因如此,中外運敦豪所收購的三家國內快遞企業在完成重組後,運營虧損仍達2000多萬元。

  許克威認為,如果低價運營持續下去,既會損害中外運敦豪本身的服務品質,也會加劇企業的虧損,于利潤率無益。因此,果斷放手。他表示,DHL短期內不會重返中國國內快遞市場,待市場份額集中之後再進場。

  第二輪重組波

  中外運長航集團的退出,並不妨礙眼下這股國內快遞業的重組熱潮。

  今年6月,國家郵政局出臺《關於快遞企業兼併重組的指導意見》,鼓勵各地快遞企業兼併重組,組建大型快遞企業。

  而2009年來,國家就已經出臺了大力發展服務業、物流業的系列政策,且國內社會資金較充裕,投融資業的實力增強等因素,使得各方面更加看好投資快遞業。

  “這幾年快遞業將發生第二輪重組波。”中國物流學會理事劉建新認為,過去這兩年快遞業發生了21世紀頭十年裏的第二次重組波。“第一次的重組波是由外資企業唱主角,而這次推動重組的主角是國內有實力的快遞集團或國內投資方。”

  2010年3月,阿裏巴巴集團以約5000萬元參股“星晨急便快遞公司”,獲得後者30%的股權。

  2010年5月,海航集團以1.2億元控股民營天天快遞公司60%股權並重組。6月,又控股山東省區域性快遞企業-元智捷誠快遞公司。

  2010年6月,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重組並正式掛牌,其在各省(區、市)的全資子公司也同時掛牌。目前,該公司正積極籌備在國內上市。

  2011年6月,深圳友和道通公司從中外運敦豪公司手中接手“中外運全一”公司和金果公司的全部股權,“中外運全一”品牌是中外運敦豪兩年前對中外運E速和民營快遞全一公司重組構建的。

  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去年以來的一系列重組並購的主角多是中國企業,他們兼併、重組目的在於提高規模化本土快遞物流企業的競爭實力與服務質量,外資快遞企業則處於了次要位置。

  “目前國內快遞企業太多,市場份額的聚合是大勢所趨。”劉建新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在冊的快遞企業已有6800多家,以各種名目存在的中小快遞公司則高達數萬家,市場份額高度分散。“並購重組不僅僅是企業擴大市場佔有率的需要,也是國策。”

熱詞:

  • 國內快遞
  • 長航
  • 中外運敦豪
  • DHL
  • 快遞巨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