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臺滾動新聞 >

[今日觀察]真的能“以房養老”嗎?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3日 07: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今日觀察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F5D129C16C394bb1B684FF7BF8EEDBFB

    推行“以房養老”遭遇多重障礙,上海試點多年無奈宣告夭折,為何“以房養老”模式會深陷困局和爭議?《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史小諾):各位晚上好!歡迎收看今天的《今日觀察》。當今中國已經步入到老年社會,據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0歲以上的老人是1.78億,佔到總人口的13.3%。那麼在公共財政無力解決所有養老問題的情形下,“以房養老”的模式引發了社會各界,特別是老年朋友的極大的關注,但是與此同時,“以房養老”在試行當中也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在廣受爭議。到底什麼是以房養老?怎樣以房養老?以房養老的模式在我國是否可行?中國人到底需要怎樣的一種養老的方式?我們將會就此展開評論。

 

    今天的評論員是馬光遠和張鴻。首先一起了解一下飽受爭議的以房養老的模式。

   

近來,以房養老新聞熱度再度升溫,以房養老就是將房屋抵押給有資質的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每個月從這個機構取得貸款作為養老金,老人繼續在原房屋居住,去世後則用這套住房歸還貸款。

 

《工人時報》、《廣州日報》等媒體報道,9月底,全國政協舉辦大力發展我國養老事業提案辦理會,共同討論養老工作進展,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由於現有的制度房屋産權70年,以房養老難以推行,房價上行期問題不大,如果房價下行期可能會遇到問題。

 

以房養老存爭議,70年後房屋産權到底屬於誰,話題討論熱度在加碼,業內人士指出,我國《物權法》規定住宅可以自動續期,但並沒有相關法律明確續期所需的費用。北京市律師協會物權法主任蔡耀忠表示,這才是以房養老能否推行的關鍵。

 

蔡耀忠(北京市律師協會物權法委員會主任):能不能夠實現以房養老這樣一個目的,關鍵取決於土地使用權70年期滿以後,是不是需要補交土地出讓金,如果需要補交的話,補交的標準是高還是低,如果不需要補,或者説需要補交的土地出讓金少的話,這個房屋到時候的余值就比較大,對於養老應該是很好的一個幫助。

 

除了目前我國房屋續期所需的費用尚不明確,到按揭時間長,也是以房養老難以推行的原因。

 

郝演蘇(中央財經大學保險係教授):房屋的反按揭業務在國際上做的很多了,(是)一種養老保障計劃,金融機構會通過精算的方法算一下平均壽命,應當給付的這樣一個配比,如果把這個配比結構做好了,應當是可以運轉的,但是它強調了一個情況,房地産市場環境相對穩定,相對健康,也就是説泡沫水分相對比較少,由於目前房地産市場的發展,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當我們房地産的價格能夠真實反映房地産的價值,它也能成為我們未來的養老的一個選擇。

 

    以房養老如何操作?爭議是否存疑?問號引發期待。

   

主持人:以房養老在我們國家還是個新生事物,我都是第一次聽到以房養老這種説法,但是以房養老在我們國家現在有哪些操作的方法和模式?兩位評論員首先給我們介紹和梳理一下。

 

馬光遠:其實從這個以房養老模式本身的基本內涵來講的話,就非常簡單,你比如説你買房子的時候你要做一個按揭,你交了首付以後,然後每個月去做支付,去還房貸這是一種。那麼以房養老它是一種什麼,是一種到按揭,也就是説……

 

主持人:錢都交完了。

 

馬光遠:也就是説房子不是保險機構或者説金融機構,按照一個評估值,把房屋一定的款項給你以後,那麼做了一個評估以後,做了這個評估值以後,然後每個月給你給一定的養老的錢,也就是最後你這個房子産權歸了這個什麼,保險機構或者金融機構,那麼是這麼一個模式,也就是説,房子最後成為你養老的一個依賴。那麼這麼一個方式,事實上在美國也好,還是日本、新加坡也好,它都是一個補充的一個模式。也就是説,在這個公共養老的這種體系,你認為不足以養老的情況下,那麼一些老人,包括必須要符合一定的條件,你比如説加拿大,你這個年齡必須達到62歲以上,那麼你這個房子本身必須達到一定的面積以後,那麼它會做一個評估值,這個評估值完了以後,然後每個月給你一定的養老金,等你去世以後,然後再算一個總賬,比如説,你最後用了多少錢,利息是多少,那麼如果還有剩下錢的話,就讓子女來繼承,所以這種模式本身應該來講的話,在任何一個國家我們講它都是一個補充模式,不是一個主流的模式。

 

張鴻:對,雖然現在有時候我們也有人説,説這個國外已經風行了幾十年了,我們應該做,但其實它一直沒有進入到主流的這個模式當中去,不大可能説大家都符合那個條件,把房子然後去給金融機構,其實我們説以房養老,好像大家不太好理解,你就説賣房養老,就很簡單了,就是你把房子賣了,不管以什麼方式,以他按揭的方式,比如説他一下給你一筆錢,或者他一下給你個首付,然後每個月他也給你一些錢讓你來養老,或者是你把你的房子抵押出去,然後拿到的錢,你自己一下拿到一筆錢,然後分月,只不過是分月,從銀行領取而已。

 

主持人:老人還是住在這房子裏。

 

張鴻:對對對,還有一種,對,基本上你還住在這房子裏。

 

馬光遠:免費住。

 

張鴻:也有不住在這房子裏的,國內有很多,很多地方試點的時候,用的就是這種方式,類似集中上樓,就是其實大家你把你房子給了這個仲介機構以後,仲介機構把大家弄到一個敬老院,或者老年公寓裏邊去住,大概這種,它終其一點,就是你靠你的房子,把它變成可以養老的錢,不管以什麼方式變成可以養老的錢。

 

主持人:關於以房養老我們再來聽一下網友的評論。他們的説法。

 

“對於養老金和積蓄足以維持晚年體面生活的人來説,‘以房養老’基本是一個偽問題。”就像剛才張鴻所説的,可能這個方式並不是佔的比例不是特別大。“或者説僅具理論上的補充意義;沒房子的人根本沒辦法去‘以房養老’,那麼富家水澆不了窮家田,真正需要‘以房養老’的其實是窮人。所以在中國推行“以房養老”基本是空想。”

 

張鴻:所以在美國和日本,他們政府扶持的這些以房養老的項目,除了年齡上的要求以外,還有貧困縣的要求,就是在貧困縣以下,才能申請這個項目。

 

    主持人:對,所以確實在“以房養老”它在具體的操作和推行當中,還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片子來了解,問題具體在哪。

    

擁有了房産,是否真的能保證老有所養,對於一些老年人來説傳統觀念是“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孫耕”,將自己居住多年的房産抵押出去,而無法留給子女,這樣的現實很多人比較難以接受。

 

張春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特約評論員):對於中國現在的這种家庭體系和家庭倫理而言的話,我覺得它過於前衛了。首先有一點如果一個老人把自己的家庭財産不經過家庭成員的同意,私自拿去處理了,我們會認為是什麼,這個老人在敗家,就是因為在中國現行的倫理當中,大家會認為父母的財産是家庭財産,不是由父母完全説了算的。

 

此外,以房養老的關鍵是要有一整套客觀公正的評估與兌現體系,對此一些老人也存在顧慮,以房養老一些金融機構也滿腹苦水,這項業務要有不菲的技術成本,倒按揭的評估標準非常複雜,估算房屋價值及未來房價走勢難度很大,此外成本與收益也很難掌控,採取消極對待也在情理之中,目前針對以房養老國內金融機構均沒有推出這項業務。

 

説起以房養老的模式探索,2007年上海公積金管理中心曾試推過一種叫做“住房自助養老的創新型以房養老模式”,就是説老年人將自有産權房屋出售給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並選擇在有生之年仍居住在原房屋內,出售房屋所得款項再扣除房屋資金,保證金,以及相關交易費用後,全部由老人自由支配使用,但在試點中,職能部門發現,真正符合條件的申請者很少,而成功實現以房養老的更是寥寥無幾,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這個試點已經停止了。

 

    2010年年初,廣州市發佈《關於大力推進廣州保險業綜合改革試驗的意見》,探索發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一時引起熱議,隨後當地媒體以“廣州可以實行以房養老嗎?”為題進行網絡調查,共收到966項,調查認為以房養老在廣州由於條件尚未成熟,不可行的反對者佔到54.76%,而認為可行表示支持的贊成者佔到45.24%

   

主持人:那麼就這樣一個話題呢,我們也是聯合數字一百市場研究公司做了一個這樣的調查,您會採取以房養老的模式嗎?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朋友,47.50%的人認為是不會的,然後29.80%説考慮,所以説,這個以房養老並非像我們大家所期待的那樣的令人歡欣鼓舞,它還是出現特別是在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一些水土不服的現象,那麼要跨越這樣一些實際操作的障礙,兩位評論員會有怎樣的建議?

 

馬光遠:因為這幾年,隨著中國進入一個老齡社會,所以未來怎麼樣養老,的確成為大家很關注的一個問題。關於以房養老我看到東北財經大學,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在這個大連一帶做過調查,那麼他認為,影響以房養老的一些因素,主要有這麼幾個,事實上這幾個因素,事實上已經説明很多人的心態。那麼排在第一位的是什麼呢,是違背傳統觀念,我們的傳統觀念就是養兒防老等等這樣的;那麼排在第二位是擔心子女埋怨,也就説現在我們這個房價這麼高,那麼在這麼種情況下,子女可能買不起房,等著説老人去世了以後,這個房子還能歸自己,結果是你養老了,這是一個。那麼第三個,第四位是什麼呢,是擔心被佔便宜,那麼説明我們現在的法律,仲介機構等等,並沒有為以房養老提供一個硬體條件,那麼第四個是擔心房價上漲,擔心房價上漲,仍然是怕被仲介機構佔便宜。那麼第五位的是什麼呢,是認為對這個事,我根本不熟悉。那麼第六位認為是什麼呢,是不需要。也就是説我們從這些因素本身可以看出,既反映了與傳統觀念的一個衝突,也反映了我們現在的法律政策本身並不健全,第三個還反映了什麼呢,整個市場,整個房地産市場,還不是很健康,第四個無論是想推行以房養老的,還是説需求來講,供應跟需求,都相當冷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想我們強行的把它作為一個政協提案是可以的,但是説強行的去推行,並且把它上升到一個説,是一個主流的方式的話,我想是不合適的。

 

張鴻:就是賣房養老這個事在國內的銀行的試點當中你會發現,它門檻恰恰相反,和國外的相反,他是門檻比較高的,它是一個非常窄重的一個人群,就是你必須你首先你得有房子,而且這個房子還得挺值錢,在深圳等地銀行開展的。

 

馬光遠:能評估。

 

張鴻:對,在深圳等地開展的這樣一個項目裏邊,還基本上要求你老年人得有兩三套房子,就是兩套房子以上,你這套房子專門用來養老的,即使你自己一套,那你贍養人就是子女,他得有幾套房子,然後才能夠保證,銀行他要降低風險,他買了一個房子以後,然後以後不值錢了,或者以後這個,我都不知道怎麼收回這個房子了,可能他風險就會很小。所以你看到沒有真正有房子,好幾房子的人,他不需要賣房來養老,他子女他也有錢,他自己也有退休金,他不需要這個,那真正貧窮的人,他需要的,他房子又不值錢,所以最終需要的就是那一點。所以我們在就那一點人群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去説大家都來以房養老吧,都來賣房養老吧怎麼這個,這個我覺得尤其是很多老年人,他容易信任這個事,他一相信了,他一下就把自己房都賣了,然後到最後你銀行按揭以後,你買過去以後,老年人年紀大了他再後悔了,還得給你收回來,子女還得花錢再給買回來,這就麻煩了。

 

    主持人:所以在經濟和社會的環境下,在整個房地産市場的這個環境下面,中國怎樣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養老之路?稍候回來我們和兩位評論員繼續探討。

   

    中國養老形勢異常嚴峻,怎樣保證中國人老有所依和所養?《今日觀察》評論。

   

    主持人:歡迎繼續收看今天的《今日觀察》,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使養老的問題成為很多的中國人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或者是為了父母,或者是為了自己,那麼目前中國養老的模式具體都有哪些,通過一個片子來進行了解。

   

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近1.78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3.26%,未來這一比例還將繼續攀升,這是截至2010年末權威部門發佈的統計數據,探索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方式潛力巨大。

 

在石家莊市新華區中祥路小區的居民服務公司,陪送工人給附近10幾個小區的老年人進行貨批陪送,而這只是石家莊眾多惠老項目中的一個。幾年前當地開始推行一鍵通電子服務以及GPS老人定位系統,方便老人居家養老。

 

周璀蘭(石家莊社區居民):這一摁綠鍵,就是平常有什麼需要服務的,讓給擦玻璃,打掃衛生,反正各方面都有,修電器的什麼都有。摁綠鍵。如果是我身體不太舒服了,需要人家來救助我,這我就摁紅鍵。

 

錢江(本台記者):別看剛才在老人家裏看到這個紅鍵、綠鍵,一鍵通很簡單,但其實後臺的服務是非常的龐大而複雜的,那這裡就有40多個座機,24小時為這個註冊的7萬多老人進行服務。

 

在甘肅蘭州城關區虛擬養老院投資只有600多萬,但通過接待中心呼叫指揮中心和管理服務中心,組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務系統,照顧了一萬多名老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各地開始把目光轉向了社區養老,社會化助老服務等方面,逐步探索中國居家養老的發展道路,居家養老能夠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具有投資少、成本低、服務廣、收益大、收費低、見效快等優勢。很多地方也在探索發展社區醫院養老服務,社區醫院主要提供醫療健康服務,服務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

 

    時下很多地方的村委會,在建設互助幸福院在這裡老人們可以抱團養老就地享福,農民養老不出村,這也是各地農村不斷探索養老模式的一個縮影。

   

主持人:剛才我們在片子當中看到了很多不同的養老的模式和方式,那麼兩位評論員認為,在目前中國的這樣一種國情下面,在目前這樣一種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面,我們中國的老年人怎樣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一種養老的方式,讓晚年生活更幸福一些?

 

馬光遠:對,我看到一個對於中國未來人口的預測數字,到2030年左右,那麼中國的老年人口可能會達到5個億,而且這5個億應該説,全球很多國家的人口加起來,也沒有5個多億。所以今年的時候,你看關於養老的問題,又成為一個很大的一個熱點,4月份的時候,北師大的教授鐘偉曾經説過一句話,説現在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城市,你未來準備1000萬,你也未必可以夠養老,嚇了大家所有人嚇了一跳,大家討論那麼究竟多少錢夠養老,我想對於我們這麼一個,第一個我們是個二元結構,第一個農村有很多的老年人口,第二個城市有很多老年人口;那麼第二點我們現在可以講很多人講,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未富先老的這麼一個社會,也就是未來不管現在我們養老金的這個體系缺口究竟有多大,那麼完全按照這麼一個養老體系去養老的話,我想遠遠是不夠的。我們現在看這個包括美國歐洲在內,整個養老的體系都面臨著一個崩潰的問題,那麼以前美國是16個在職人口養一個老人,現在基本上變成三個人,我們現在差不多也是,三個勞動的人口養一個老人這麼一個情況。我想所以這種情況下第一個當然我們希望,把以前虧空的養老體系,能夠補充起來。你包括我們怎麼樣通過國有股權的變現等等的,整個把以前的賬,欠賬還回來,給大家一個踏實的養老金賬戶的基礎,我想這是最基本的。第二個對我們國家來講的話單依靠這麼一個養老金體系,要養老的話,恐怕遠遠不夠,我們要建立這麼一個體系,到這個體系本身能夠良性運轉,我想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多元的養老體系,探索更多的養老體系模式,對我們來講,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很迫切,很現實的一個問題。所以,恐怕我們現在談到養老的話,除了官方的這種養老體系以外,我們更多的還是得講一些,比如説實力救濟,比如説很多人買那種商業保險,很多人比如説還靠以前的那種,比如説子女的養老等等,我想沒有一個多元養老體系的話,我們很難説,我們能夠很幸福地很平安地度過這麼一個老年社會。

 

張鴻:馬光遠剛才一提2030年,我一算那個時候我也進入老齡,他説那個5億人裏邊去,所以壓力還是很大,那現在我能想的,就是首先現實地想靠自己,這20年爭取,不管它1000萬也罷,還是多少萬也罷,反正爭取能儘量讓自己老年生活,能夠水平不太降低。那更現實的講,現在的老年人依靠什麼呢,可能還是得靠自己和子女,尤其是農民,農村的養老你説他政府現在在做一些事情,但是一個月我們老家的農民得有個年齡限制,80歲還是75歲以上,然後一個月能拿到幾十塊錢,這根本就不夠。所以這個虧空呢,靠誰來補呢,靠自己和自己的子女,來儘量地補,靠他説的,政府你起碼增量上,你是不是在減少這個虧空,還是這個虧空再繼續增大,這是一個。還有就是政府有沒有辦法,用一些杠桿式的方式能夠撬動,我們説叫“銀發”産業,這是一個大的産業,比如説我也有朋友在開養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等,政府是有補貼的,是有一定的補貼,但是配套上會有問題,比如我們建一個養老公寓的話,這個公寓周邊它得有比如説醫院,相關的服務設施,這個建醫院,那可能政府的積極性,就不如一個商業項目它的積極性高,所以這個相關的配套有沒有一個政策的傾斜。還有一個現在我們提到,從家庭養老到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是什麼概念,就是社區相關配套的設施,這些也都需要政府的一些扶持的政策才可以做到。所以政府也不一定説,一定要用所有的金錢來填那個窟窿,可以用杠桿用一些智慧的辦法,能讓那個窟窿儘量地減少。

 

    主持人:好關於怎樣能更好的養老,我們再來聽一下財經頻道的特約評論員他們的觀點。

   

姚遠(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社會學院教授):從現在的調查數據看,90%的老人人都選擇居家養老,然後從文化的角度講,老年人要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和社區當中,那麼這個裏邊最關鍵的是一個社區支持,是一個社會支持的問題,當老年人他自己在家裏生活的時候,特別是在我們中國現在家庭的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獨居的老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那麼當他們生活在家裏的時候,他們必須要借助外在的一些支持的資源,特別是一些應急性的資源。

 

    鄭秉文(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險研究中心主任):其他的養老方式,第一類就是社區養老,我們現在社區養老事業不是很發達,在這方面政府的投入,還是十分有限,與我們老齡化的發展趨勢,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第二類機構養老,機構養老我們引入市場因素還不是很多,主要還是靠政府財政投入,有待於政策的支持,有待於發揮市場的力量;第三類養老國外發展的一個趨勢,養老以居家為主,但是有相當一部分老齡老人和失能老人,他的日常生活難以自理,只能向社會上,向市場上購買一些服務,也應該呼籲我們相應的稅收政策,鼓勵私人部門應該進入到這個領域。

       

主持人:那麼要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這樣一個共同的社會目標,兩位還有更好的建議嗎?

 

張鴻:個人要有規劃,國家政府也要有規劃,個人的規劃就是儘量讓自己老年的生活,能夠減少對子女的壓力;還有一個,政府要盡可能多的投入到這樣的保障項目當中來。

 

    馬光遠:我們有這麼大的一個老齡人口,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講,第一個是政府公共的投入以外,那麼能不能通過一個老年養老的這麼一個産業,讓整個社會能夠承擔更多,所以我覺得對我們這麼一個國家來講,更重要是建立多元的養老體系,既有産業化……

熱詞:

  • 今日觀察
  • 以房養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