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臺滾動新聞 >

[經濟半小時]聚焦文化改革發展之四:讓科技為文化插上自強之翼(20111026)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7日 00: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經濟半小時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0ccbe8c063834ffbcc3a45b748b0ed7a


聚焦文化改革發展之四:讓科技為文化插上自強之翼

一、科技是文化騰飛的強勁翅膀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今天公佈。《決定》提出要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並提出了到2020年的文化改革發展奮鬥目標。相信很多人一定有過在電影院裏看3D大片,用手機隨時隨地看新聞、發微博、聽音樂、讀書的經歷。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地流傳,誰的文化産品就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在當今時代,科技和市場在文化繁榮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科技、市場如同鳥之雙翼,借助它們的力量,文化就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十七屆六中會就強調指出,要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那麼電影是如何依靠科技進步飛得更高,更遠的。

    好萊塢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大片《阿凡達》,歷時四年投入5億美元,一上映,就在全球掀起觀影熱潮,成為全球第一部票房突破20億美元的電影。吸引影迷的不僅僅是阿凡達講述的故事,更重要的還是因為阿凡達前所未有的3D視覺盛宴。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告訴記者,好萊塢的立體電影做了很多年,但是卡梅隆的《阿凡達》讓大家看到了技術的完美。

    在被電影界稱為3D立體電影元年的2009年,《閃電狗》、《冰河世紀3》、《飛屋環遊記》等,紛紛以3D形式亮相,《阿凡達》則把3D電影製作推向了一個高潮。

    在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阿凡達》獲得了9項提名,摘取了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等多項大獎。這部真人演繹與特效製作完美結合的3D電影,掀起了一場電影業的革命。

    特藝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吳斌説,3D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趨勢,相當於很多年以前,從黑白到彩色,彩色電影是他們發明的,從沒有聲音的電影到有聲音的電影,3D可能是第三次革命。

    《阿凡達》帶來的電影業的變革波及全球。僅2010年,我國的3D屏幕就從年初的800張迅速增加到年底的2000多張。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説,IMAX在北京的華星電影院,在《阿凡達》上映之前,做出了一個四層樓高3D的放映廳。因為銀幕很大,要有一定距離,所以減掉一半的座椅。就在IMAX3D銀幕上,《阿凡達》創造了近3千萬的票房。當時北京只有三張巨型銀幕。IMAX銀幕投資大概在一千萬,成本已經收回。電影的技術的革命與更新,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阿凡達》也讓全球各大影院賺了個盆滿缽圓,同時,還帶動了全球電影業的3D熱。《變形金剛》、《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都以 3D面目獻映。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告訴記者,國産影片的3D銀幕,3D內容沒有。國産片在小廳放映,大廳,巨幕全部是好萊塢電影。這就意味著在電影的放映市場的投資,為好萊塢的進口影片鋪設了一條高速公路。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認為,國産沒有3D影片,就只能把放映市場拱手相讓給好萊塢大片。如果説,兩年前,策劃拍攝徐克的電影《龍門飛甲》時,于冬還對3D的技術、投資、市場回報等持猶豫態度的話,那麼,《阿凡達》對於3D技術的完美呈獻,和在中國高達2億美元的票房收入,讓于冬決定追加《龍門飛甲》的投資1000多萬美元,總投入達到了3500萬美元,製作我國第一部國産全3D電影。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説,這是一個潮流,中國電影如果不能在技術上跟上的話,等於是放棄了海外市場,同時也放棄了本土一半的銀幕市場,這是個非常嚴峻的現實。

    在電影《龍門飛甲》拍攝中,導演徐克特意請來了《阿凡達》的特效總監恰克•科米斯奇擔任技術指導,請來蘋果電腦和香港、韓國等的技術人員組建強大的製作團隊,從前期拍攝到後期製作都採用了3D技術。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告訴記者,其中有超過1/3的投資是用於3D技術的發展。

    目前,《龍門飛甲》正在進行緊張的後期製作,將於年底上映。其實,深受追捧的3D立體電影並不是剛剛誕生,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已經應用到電影製作當中。科技在電影中的運用給觀眾帶來了一次又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跟記者講,電影有四個大的屬性,文學藝術屬性,工業屬性,科技屬性、商業屬性,任何一個環節做不到,或者做不好,它就未必能成功。

    2008年,中影集團投入20億元,在北京建造了佔地800畝的亞洲最大的電影數字製作基地,集合了前期拍攝、後期製作和動漫製作部分,內設16個攝影棚,最大的達5000平方米,打造一個世界一流的電影夢工場。拍攝、製作的電影有《建國大業》,《梅蘭芳》,《龍門飛甲》等。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跟記者説,中影集團影視基地的設備是世界一流的,但是技術人才,錄音人才,後期特效的人才,都要通過一部一部的影片的完成,迅速帶出一批一批的團隊。

    我國電影市場票房收入由2003年的不足10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0年的超過100億元,連續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長。電影産量也由2003年以前的不足100部增長到發展到2010年的526部,其中票房過億元的國産電影10多部,接近億元大關的30部,成為全球第三大電影生産國,改變了進口大片主導我國電影市場的格局。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説,在十年之內,要讓中國影片在全世界放映,而不是全世界電影都到中國來放。

二、技術自主研發和創新,實現文化與科技的融合

    科技與文化歷來如影隨形,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傳播方式、表現形式、發展樣式帶來革命性變化。近年來,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為思想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科技的發展,也以獨特的方式增強著文化的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央指出,實現文化自強,必須增強科技意識。要適應當代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加快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運用,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加快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文化傳播體系,不斷為文化注入新的內容、構建新的平臺、創造新的形式,努力用先進技術建設和傳播先進文化。對我國的文化科技從業者來説,他們也正在從引進、吸收轉向自主研發和創新。

    被稱為“中國迪斯尼”的方特主題公園,由深圳華強集團創建,像這樣的主題公園,華強集團在全國有7個。

    深圳華強科技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李明告訴記者,大量的科學技術、自動控制、數字技術在裏面。

    文化部科技司司長于平説,新業態的出現是科技作為對文化的動力、文化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出現。

    深圳華強科技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李明告訴記者,10年前學習計算機的他決定進入文化産業時,並不清楚在文化産業能夠走多遠。覺得數字技術對文化産業一定會産生很大影響,所以就走入了電視,走入了特種電影,走入了現在動漫産品的開發。

    進入特種電影製作之後,李明面前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立體電影、4D電影等技術撲面而來。但是,特種電影所需要的設備,有的難以買到,這些攻讀計算機、自動化控制、機器人技術的科技人才就開始了自主研發。這些數字電影拍攝系統、180度拍攝系統、子彈時間拍攝系統都是李明團隊自己研發的。

    深圳華強科技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李明説,掃描機器和臺系統是激光三維掃描,有了這個系統以後,才能第一次真正地立體拍攝180度的實景。

    看過電影《黑客帝國》的人可能都會記得,基努•裏維斯躲避子彈的那個鏡頭,是用上百台相機進行360度環繞拍攝實現的,現在華強也自主研發攻克了這一技術。

    華強副總丁亮告訴記者,對照相機快門控制,是要攻克的第一個難點。第二個是精確的幀同步,數百台相機,每一幀的時間控制精確到每一幀。最後一個比較難的問題就是,在一瞬間將大量的數據能夠存儲下來。

    為了實現子彈拍攝效果,丁亮他們把自己所學的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運用到了電影拍攝系統研發上。

    華強副總丁亮説,如何控制幾百台相機的快門,他們幾乎把所有相機的快門都研究了一遍,把快門拆掉,直接用自己編寫的軟體控制相機。對快門全部進行改造,是比較有難度的工作。

    經過了一年多的測試、終於實現了同步控制幾百台相機,填補了國內的空白。華強集團共獲得國家專利140多項。

    深圳華強科技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李明説,科研的,創意的,做産品都在一起,經過長時間,研製科技的人變成了文化的人,文化的人變成了科技的人。

    這些科技人才投身文化産業之後,涉足電影、動漫,開辦主題公園,生産衍生品,並且在文化産業設立了10大專業研究所,打造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産業鏈。

    預計今年華強文化科技集團收入15億元,凈利潤近4億元。

    深圳華強科技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李明告訴記者,華強集團很多員工是從學計算機、自動控制、工業自動化、機器人出身的。想找到産業發展的新道路,把文化、産業合到了一起。

    文化部科技司司長于平告訴記者,文化內容與科技手段互相結合,成為一個整體的思維,而不是割裂的思維。文化與科技融合是真正的結合起來,而不是兩塊在一起相加。
華強的最新三維喜劇動畫片《笨熊笨事》在2011年法國戛納秋季電視節上獲得“兒童評審團”大獎。這是中國動畫首次獲得這一獎項。如今,公司已經從最初的4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一萬人,其中創意研發人員佔30%。

    從一個系統集成企業轉向文化産業,華強文化科技集團實現了華麗轉身,實現了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老牌電視生産企業TCL也開始從傳統的電視製造轉向服務提供上。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説,現在通過提供網絡電視和智慧電視的增值服務,將産品銷售出去以後,還能給消費者繼續提供其它的服務和保持某種聯絡,這也是業務形態的一種變化。

    在這個平臺上,搭載視頻、教學、資訊、遊戲等各種訊息,把電視、電腦甚至電話的功能合而為一。

    廣州歡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首席執行官梁鐵航告訴記者,最大的挑戰是人機交互。將來可能會有上百萬的內容,這意味著用戶怎麼快速跟電視進行交互找到他們需要的東西,是很大的問題。有兩個方向可能成為電視交互未來的主流,一個就是語音,一個是手勢識別。

    梁鐵航預測,未來三到四年內,平板電視市場中智慧電視將佔到80%到90%的份額。

三、製作産品到制定標準的上升,複合出版物新體驗

    人的想象力能有多遠,科技的腳步就能走多遠。中央提出,要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在這其中,科技必將扮演重中之重的角色。對於文化科技,中央指出要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新體系,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為我國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對於科技來説,核心競爭力是從製作産品上升到制定標準,在這方面,我國的文化企業也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在深圳市天朗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營銷中心,經理滕曦給記者演示了地球儀的發聲與視頻功能。

    表面看,那是一座普通的地球儀,但上面卻佈滿了肉眼很難辨別的灰色小點,從而實現了聲音、文字和視頻的關聯。那種灰色小點就是深圳天朗時代科技公司研究出來的MPR關聯編碼。MPR是多媒體印刷讀物的英文縮寫。6年前,48歲的李政放離開從事了20年的新聞出版業,組建了這家公司,開始進行這種全新的印刷出版物態的研發。

    深圳市天朗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政放告訴記者,把它實現成一個有紙介質和磁介質、電介質能夠融合貫通的東西。實現音響的和圖片的複合。

    李政放説服一批志同道合的從事IT、編碼技術的朋友,先後用半年時間對複合出版物,從技術到市場進行了全面的調研之後,開始了二維編碼的研發。一個編碼能夠把所有的聲音、圖像、文字關聯起來。

    海量的二維編碼的每個編碼都具有唯一性,可以解決困擾出版業多年的盜版問題。但是,這種二維編碼能否印刷在紙質出版物上?

    李政放説,常規印刷條件下,實現MPR出版的正常印刷,不改變傳統出版物整個生産程序工藝,是這項科研的基本要求。

    從東北極寒之地到南方濕熱天氣,從國産油墨到進口油墨,李政放進行了上百次的實驗,進行了詳細的對比。

    李政放告訴記者,印刷出版物都是70塊以上的,60克以上不論是銅版紙還是膠版紙,或是一般書寫紙,正常出版物所使用的紙張它都可以。

    經過6年的辛苦工作,總投入達6000多萬元,李政放他們等來了國際社會的認同。天朗科技參與制訂了我國的《MPR出版物國家標準》。2011年,我國基於MPR編碼申報的ISDL標準,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立項通過,納入國際標準體系,打破了這一領域長期以來受制于西方大國的局面。這樣一種全新的出版物態,給讀者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使用這樣一個點讀器來進行解碼,可以讀取作者在書中植入的任何信息,文字、聲音、視頻,把人們從單一的紙媒介閱讀帶入到在一種出版物上實現無障礙全媒體閱讀的新體驗,一旦進入應用階段,帶來的商業價值將是無可估量的。

    李政放説,中國成了召集人,佔主導地位。

    但是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文化科技還有著相當差距,以電影業來説,研究顯示,觀眾選擇觀看一部影片,主要考慮的三個因素是特效、影片類型和明星陣容,分別達54%,38%,37%。國外電影會把20%到30%的資金投入到特效製作中,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投入則普遍較少。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告訴記者,創意與想法都有,但技術實現環節上不是投資的問題,主要是在技術人才的培養。

    近年來,文化部相繼制定了《文化部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管理辦法》等,國家廣電總局專門設立科技創新獎,並拿出專門經費鼓勵文化科技創新。隨著政府對文化科技投入的不斷加大,文化與科技融合步伐也在逐步加,科技將成為助推我國文化産業騰飛的重要力量。

半小時觀察:科技是文化騰飛的強勁翅膀

    科技與文化歷來如影隨形,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傳播方式、表現形式、發展樣式帶來革命性變化。實現文化自強,必須增強科技意識。要適應當代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加快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運用,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加快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文化傳播體系,不斷為文化注入新的內容、構建新的平臺、創造新的形式,努力用先進技術建設和傳播先進文化。當然,技術是手段、是途徑,是為內容服務的,所有技術性的東西都依附於內容的思想深度、高度和廣度。必須把形式與內容、技術與藝術有機融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防止技術淹沒思想、形式大於內容。

     

熱詞:

  • 經濟半小時
  • 聚焦文化改革發展
  • 讓科技為文化插上自強之翼
  •